励志文章励志文章

你具备自我效能感吗?

本文已影响 8.44K人 

昨天晚上在一个微信群里分享一本好书,顺便讲了些读书心得,以及生活工作的某些思考方式。末了,群内一个成员认为生活十分迷茫和空虚,问我怎么办?

你具备自我效能感吗?

我知道这是一个友善的提问,不过,听起来还是很空乏。当时也并没有直接做答。从群内其它成员寻问的情况得知,他是刚毕业的学生,目前对工作和个人生活毫无头绪,所以才会有此问题。这种状态是可以理解的,迷茫几乎是人人都经历过,或者说会时常会遇到的事。

不同之处是,有些人处于迷茫无法自拔,而有些人却能从迷茫中走出来,并有所成长。这两者的区别是,你是否能从自己的现状入手?也就是迷茫的根源是什么?

这个答案不能外求,可以说,走出迷茫,有时候靠的是自问自答的方式。

我的一个同事,近期正在参加哈佛大学的一个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在上课前几天,他跟我分享了课程老师提前给他们的作业。是的,你没有听错,还没有上课就有作业了。这个作业,不是专业试题,而是一份你自己来找课程答案的内容。

问题分别是:

1、你正在努力解决什么问题?

2、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很重要?是因为过往的什么经历吗?

3、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可以对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有所贡献的呢?你又是怎么意识到的?

4、当下你工作中的障碍是什么?

5、谁曾是你最好的榜样?

当我看到这5个问题时,觉得太棒了。相信每个人在这个课程中一定能学到很多实用的东西,就算是每个人的背景经历不同,但一样会有所收获。因为,当他们自己能认真思考并回答完上面几个问题时,所有的困境、来学习的动力、想学到的东西,都十分的清楚了。绝对不会出现迷茫的情况。

回到问题上,我们再看,这5个问题看似是因为他们专业知识课所需回答的内容,但是,放在当下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是可行的。如果当下,你感到迷茫、失意。因工作生活或是情感发生状况时,试着按上面的问题格式问自己一下。

1、当下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找到你困境的问题点,如想解决的问题是:找到一份好工作)

2、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你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找到工作后,就成就感,有收入)

3、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可以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有所贡献呢?(写了一个代码,做了某个产品)

4、当下你的障碍是什么?(没有一个实用的工作技能?没有好的机会?)

5、谁曾是你最好的榜样?(乔布斯?扎克伯格?)

同理,这些问题像一个公式一样,可以套用于你的困境迷茫当中。当你在想答案时,也就是在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了,回答了问题,有了答案,也并不代表跨过了困境。重要的是,要行动起来。并且你是否相信自己能克服和解决当下的困境。

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他的大量的社会心理研究工作中,曾得出一个结论:有恐惧的人是否能解决自己的恐惧,有时取决于他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它。

后来,他提出一个说法,叫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这一学术理论听起来有些绕,简单点来说,说是当你遇到一个困境,并且问答了上面的5个问题,你自己就要知道你是否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它,达成你的目标。

那么,你要否具备自我效感能?

著名作家/画家刘墉的儿子刘轩,在2015年的TED台北上的一个关于“幸运者”的演讲,也引用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他在一个7千多份的调整报告里,得出一个结论,那些凡是认为自己幸运的、做很多事都能成功的人,都具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

在演讲中,刘轩提到他的一个朋友。毕业后在华尔街工作,创立自己的网络公司。中途又去学了开飞机、在美国驻外大使馆做机密工作。现在正在写一本小说,将要出版。因为他觉得当一个作家是件很酷的事。刘轩问他为何每一件事都能做好,他说,在做每一件事前,我相信我能做好它。然后开始行动。比如写作这件事,他找来几十本跟他想写的小说类型差不多的书来读,创造机会去见他喜欢的作家,把想写的故事的灵感一一记录下来,反复写反复修改。

刘轩的这位朋友做这些事的时候,也并不知道自我效能感这套理论。但是,他却做成了好多他想做的事。他几乎不受困境所限制。他的做法与班杜拉提出的培养自我效能感如出一辙:

1、 找到目标,克服挑战。

2、 看别人怎么做,从中学习。

3、 鼓励自己。

哈佛大学的课前作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都在说明同一件事: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遇到的迷茫、困境,但是,当我们具备探求答案的能力、自我效能感,就能迎接人生的阻碍和不平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