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人生感悟

人生感悟懂得知足常乐

本文已影响 2.91K人 

  导语:活得简单不难,只需懂得为自己而活,为美好而生,为幸福而做。需求越小,自由越多;奢华越少,舒适越多。

人生感悟懂得知足常乐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关于生活的话题,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子贡说问孔子:“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纵有钱却谦虚好礼哩。” 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先开料,在粗糙,细刻,然后磨光。’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孔子道:“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样,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子贡是孔子的一个聪明而有才干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印证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需进一步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但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难知足,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老太婆,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宫,要来要去一场空。

与老太婆异曲同工的还有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每天早出晚归地耕种一小片贫瘠的土地,但收成却很少。一位官员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给他。

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一直跑一直跑、一直不停地跑!跑累了,想停下来休息,然而,一想到家里的妻子、女儿,都需要更大的土地来耕作、来赚钱!所以,他又拼命地接着往前跑!真的累了,农夫上气不接下气,实在跑不动了!

可是农夫又想到将来年纪大了,可能无人照顾,需要钱,就再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再奋力向前跑!

最后,他体力不支,“咚”地一声倒在地上,死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可以说是能让人丰衣足食的。生活中有这么多令人幸福的东西,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有了贪念,就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因此,有一颗知足的心,才有真正的喜悦、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幸福。

其实,我们赚钱,就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如果只是埋头苦干,没有享受的乐趣,那生活还有什么意义?生活质量的高低,并不完全体现在你拥有金钱的多少和物质的多寡上,还有你脸上的微笑,心中的情感。而人生有着太多的不公平,有起点的不公平,有结局的不公平。

所以,孔子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的本性追求就是金钱与富贵,但知足常乐却是难得的心态。我们不主张安贫乐道,但我们也不主张一味地追求金钱富贵。

知足常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知足常乐。一个人知道满足,心理面就时常是快乐的,达观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相反,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就会时时感到焦虑不安。

很多事情都是我们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我们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现代人匆匆的脚步已定格为一种时代的风景,竞争与挑战接踵而至。在前进的道路上,当我们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如果我们都能乐由心生,对待困难的工作情绪,就会如阳光般朗朗映照。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久而久之,步伐轻盈,精力充沛。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句话: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虽是虚构,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感悟,点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真谛。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

人生飞扬,贫与富,都是人生的一种经过,用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务实生活,礼待生活,然后量力追求心中理想,方能知足常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