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读《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有感

本文已影响 1.55W人 

当一名小学教师,只有耐得住寂寞与清贫,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读《把工作当做一种愉快的带薪学习》有感

——作者自题

一、爱岗敬业,就要有一股魔气劲

我1985年毕业于河北玉田师范学校(现已更名为“河北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同年8月留校在河北玉田师范附属小学(现已更名为“河北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附属小学”)任教,第一年担任科学教师,第二年跟校长申请改教数学,兼教过科学、历史、地理、品德、社会、语文等学科,先后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导副主任、校长助理,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1998年当时只有31岁的我被评为河北省最年轻的数学特级教师。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面向全国招聘特级教师,全家调入北京,我和爱人都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工作,我任教学副校长,同时兼任一个班的数学课。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谁又知道,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的这首小诗可以说是我教育教学工作最精辟的注解。

现在,全国各地许多省市经常邀请我去讲课,对我的课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老师们都认为我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层次清、密度大、语言精、效果好,特别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别具特色。可又有谁知道我背后所付出的辛苦呢?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学需练基本功。刚走上讲台时,我和所有初为人师的年轻人一样,紧张、拘谨,板书不流畅,教学语言不生动,课上学生的反映总是不尽如人意。为此我伤透了脑筋,开始寻找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于是,天生不服输的我下决心从一点一滴做起,苦练教学基本功。为了练习板书,我买来字帖,每天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三笔字。在办公室我在本上练,学生放学后在黑板上练,晚上回到宿舍在旧报纸上练,就这样,整整坚持了三年。如今,凡是听过我讲课的老师无不为我快捷而又漂亮的板书叫好。我还清楚的记得,刚开始讲公开课时,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语言,我常常用录音机把所讲的课录下来(当时只有从学校借来的“砖头式”录音机),然后反复播放,矫正语句、语气和语调,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为了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我注意在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上下功夫。为此,我长年订阅《演讲与口才》杂志,还专门从北京买了一套孙敬修讲故事的磁带学习揣摩。我从学校借了十几位特级教师讲课的录音带和录像带,有空就听、就看,认真研究名家驾驭课堂、从容施教的语言艺术。此外,我还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鞠萍、董浩等全国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主持的节目,观察他们与孩子交流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位特级教师告诉我,照着镜子可以练习讲课时的表情。于是,刚开始讲公开课时,我就经常在家里对照镜子练表情。妻子看着我比比划划、旁若无人、又说又笑的样子,说我是“神经病”、“活魔症”。但我并不生气,而是风趣地对妻子说:“神经也罢,魔症也罢,但我只相信一点,不管干什么事,要想出成绩就必须有一股魔气劲!”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我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香港科技大学的孔宪铎先生有句名言: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向最棒的人学。华中师大刘良华博士说:对于教师来说,最紧要也是最困难的,是走出自己个人狭小的生活世界,出去看看“他人”在做些什么。看看在同样的条件限制下,“他人”正在做什么“努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要做一名好教师,就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更新知识。有一句话说得好:工资在再低也要买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如此,你才能能为一本永远站着的厚重的大书。

我喜欢读书,喜欢读书时带来的惬意。为了使自己具有渊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我有了对知识的渴求。出差时,我首先要找的不是商场,而是书店。购书、看书成了我的最大爱好,只要对自己教学有帮助,价钱再贵我也舍得花。有一次出差到北京,为了购买教学参考书,我主动放弃了大会组织的参观浏览机会,钻进“北京师范大学读者服务部”、“北京春雨教育书店”和“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里“觅宝”。待学习结束时,我的大包小包全都鼓鼓囊囊地塞满了精心挑选的教学参考书。以致于在公共汽车上,竟有几位年轻人把我当成了“书贩子”。好多书在书店买不到,我就邮购。北京师范大学读者服务部、江苏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湖北绿叶教育书店、四川成都新教育书店都是我经常邮购图书的地方。2000年,在湖北武汉参加第二期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期间,我自购教育理论图书、复印各种参考资料就花了近千元。在我的带动下,班上其他学员也纷纷购书,一时间竟将“绿叶教育书店”的好多教育理论图书抢购一空。我舍得花钱买书,更舍得花时间潜心读书。课余闲暇、节假日,我都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一有空我就钻进学校的图书馆查找资料。逢到节假日,我常常借上几十本教育刊物拿到家中去看。近年来,我作了几时万字的读书笔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其中许多资料都是我为了节省时间自己花钱复印下来的。现在家在北京,更是养成了每月光顾北京各大教育书店的习惯,随着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自己还经常通过卓越网、当当网购买一些自己喜欢的教育图书。每次外出开会或外出讲座,自己的包里一定要带上一本书,往返一个来回基本上一本书就看完了。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教师要适应这一时代特点,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读书、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往我们所倡导的“积识成智”应该被赋予新的注解,即在新课程背景下,谁能够更智慧地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谁就能够获得更快速的成长。

教师读书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的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缺乏任何一个板块的知识都将限制教师在教育教学上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二、教师当有一颗佛心,教育当以慈悲为怀

有人说,“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是的,教师当有一颗佛心,始终保持一种从容大度的心态,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坚持正面的、“走正道”的教育,对孩子不苛责、不失望、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有生命在场。

我钟爱自己的事业,我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便拥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真诚的感情;拥有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礼物——孩子们灿烂的笑容;拥有了世界上最不容易忽视的领域——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让青春岁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根雕艺术家拿到树根,会先看它的优点。可我们看待学生时,往往先看学生的缺点。缺点不是不能看,而是要把它看作是发展的起点。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作为教师应珍惜少年儿童心灵深处的渴望,积极创造机会,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教师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决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正是凭着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我带出了一个个“先进班集体”,治理了一个个乱班,转化了一个个学困生。

我教过的学生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男孩子,人称“打架大王”、“逃学大王”。他上课从来不听讲,考试从来不及格。他父亲是个包工头,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裕。所以他花钱如流水,经常出入电影院、录像厅和游戏厅,可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家里怕他逃学,每天上学总是家长亲自把他送到学校。但等家长一走,他就跑得没影了。没办法,他的母亲只好整天坐在学校门口监视他。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没有嫌弃,也没有放弃。针对这个学生“吃软不吃硬”的特点,我采取了以柔克刚的办法,首先融洽师生感情。课下主动与他接近,跟他聊天、拉家常、打打羽毛球。还有意安排他为老师做一些事情。如到办公室取书,帮老师誊分,给老师做教具等等。时间长了,使他感到老师处处想着他,看得起他。一次,我发现这位同学干活时特别卖力气,就有意安排他担任劳动委员。我支持他的工作,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他树立威信,同时对他逐渐提出要求。我经常跟他讲,班干部应处处以身作则,劳动委员,不光干活时要卖力气,在其他方面也不能落在别人后边。为了便于对他监督指导,班级排座位时,我特意安排他坐在前排。上课提问时,估计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就让他回答,对他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为了及时掌握他的学习情况,我几乎每天都当面批改他的作业,通过面批,使他及时发现做题的错误,及时纠正。有时作业来不及面批,我就写个纸条夹在他的作业本中。由于他知识基础差,学习上“欠帐”太多,放学后,我还经常留下来帮他补课,有时干脆把他领到家中辅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渐地,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不逃学也不打架了,上课爱回答问题了,作业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前后判若两人,心里非常感激,感谢我为他们去了一块“心病”。后来,这个孩子顺利地升入了初中。毕业时他送给我一本精美的相册,里面还放着一张我和他在学校门口的合影。相册中还夹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道:

敬爱的钱老师:

您好!爸爸、妈妈和我都很感激您,您是我在

小学阶段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我真舍不得离开您。

一个让您费心的学生

读着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一种作为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我欣慰地想: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对自己所付出心血的最好回报。

在解决个别学生身上存在问题的同时,我还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如,我在班上实行了“干部轮换制”和每天设立“值日班长”制度。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我还在教室前设立了“悄悄话信箱”,为了表扬先进,引导学生争先创优,我还在班上开展了“星级达标”活动和评选“班级之最”的活动,这些措施都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通过长期的班主任工作,我和学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不少早已毕业的学生还经常给我写信汇报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有的到了教师节、春节还专程登门拜访。他们把我当成了最知心的朋友,有了困难,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愿意得到我的帮助。甚至有的学生参加工作后搞对象还要请我当参谋。当我看到一届届毕业生这样尊敬、信任我时,我深深地感到:只有付出爱,才能得到爱。

三、八小时之内求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

从事教育,如果不去研究,会很快被教育淘汰;如果研究不深入,也难以成为有卓越成就的教师。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每一天的教学中,都可能遇到这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做一些研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这也是一种科研思路。也就是说,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中“问题”并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的研究之路。

由于自己在教学第一线的不断探索,现已逐渐形成了“稳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新、和谐自然”的教学风格。我并不满足于在教学上所取得的成绩,“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是我一踏上工作岗位就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了早日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我注意在理论上提高自己,同时对教育教学经验加以及时的总结。夜深人静,劳累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而我还在灯下“爬格子”。开始,寄出的稿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经过冷静的反思,我认真研究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之道,细心拜读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潜心学习优秀论文的立意、选材、谋篇、布局。辛勤耕耘总会有所收获,终于,《中国小学数学教育》1993年第4期刊发了我的文章。成功坚定了我的信心,从那以后,我便经常将自己教学中的体会、经验付诸笔端,写成文章。迄今为止,我已先后在全国多家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经验总结200多篇,所写论文多次在各级评比获一等奖。2002年,我在《河北教育》第1—8期发表的系列讲座文章《如何上好一节数学公开课》,以其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视角引起了省内外专家、教师的强烈反响。2003年我又在《云南教育》上以《把握教改方向,从容面新课程》为题作了六个专题的长篇讲座,文章在《云南教育》连载后,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我的很多文章也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近年来,我还在全国多家小学生课外读物上发表辅导性文章200多篇。

一般人上网总是看电影、聊天。而我上网则主要是进入各教育网站的“教学论坛”板块,“教育在线”、“小数在线”、“小学数学网”、“小学教育论坛”、“小学数学教学专业网”和“中国基础教育网”“新思考网”都成了我传播新理念、宣传新思想的阵地。由于我在网上的突出表现,先后多家网站为我开设了个人专集。我在网上发表的多篇文章也相继被多家教育网站转载,好的教研部门和学校还专门下载后组织老师们进行专题学习、讨论。我在“新思考”网站开设的“特级教师钱守旺的博客”,在“土豆网”开设的“特级教师钱守旺的视频”已经成了我和全国各地教师交流的平台。

比尔.盖茨说:“很多人问我成功的秘密,其实没什么秘密可谈,我只是选择了我爱做的事,该做的事。其实,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教学研究也是如此,一个教师只有养成长期关注一件事情的习惯,教学研究才会有深度。

多年来,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浮躁、表面化和形式化的现象,我在每次报告中总是反复重申自己的观点:数学教学改革应该稳步推进,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教师要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面对新的时髦口号或潮流,应该冷静、理性地去思考。不要盲目追随潮流,不能头脑发热,更不能头脑发昏。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开放性的关系。要力戒浮躁,要实事求是。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追求。

有人说有理想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收获。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仅在2007--2010年这几年间,我参与编写的教育著作就有十几本。《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名师课堂教学机智谈》、《名师备课经验》《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谈》、《名师同步教学设计》(1-6年级)、《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新课程名师精彩课堂实录》、《新课程怎样才能教得精彩》、《走近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第二版)、《教好小学数学其实并不难》等。这些教育专著对一线教师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我在全国各地先后所作的报告有:《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的六种意识》、《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新课程怎样才能教得精彩》《新课程背景下的三个读懂》、《新课程背景下的五个读懂》、《数学课如何才能上得有后劲》、《如何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单从这些报告的题目老师们就可以看到我的研究在不断深入。

二十多年来,在教书育人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凭这一颗爱心、恒心、进取心,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以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异成绩,赢得了党和政府给予的荣誉和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盛赞。由于自己的突出表现,我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和“国家级骨干教师”。

最后,我想说:朋友,不管是事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自己的事业,我们都应该无怨无悔。当我们用爱心呵护自己的事业时,你会发现平凡的工作中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自己的事业时,你会看到生命之树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当我们像温馨的家一样经营自己的学校时,你会发现身边的一切是那样具有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享受教育。享受读书的惬意,享受课堂的精彩,享受研究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幸福,享受超越的激情。

读后感受:

第一、钱老师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1、苦练基本功,包括“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性(看录像、听录音、定阅《演讲与口才》杂志、看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主持的节目、对着镜子练表情等)、读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2、教师当有一颗佛心,教育当以慈悲为怀。尤其是对待后进生,他的理念是“对待学生时,先看学生的缺点,并且把它看做是发展的起点”。对待个例是这样对待的:首先融洽师生感情(主动接触——安排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其次补充学科知识(课堂表扬发言——当面批改作业——找时间帮他补课)。

3、善于研究和琢磨,也就是有自己的科研思路。

教师具有科研思路的意识具体体现就是: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中“问题”并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教师也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的研究之路。

4、钱老师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并且一直努力实践着。

他的教育教学观点:

数学教学改革应该稳步推进,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

教师要有一定的职业敏感性,面对新的时髦口号或潮流,应该冷静、理性地去思考;

不要盲目追随潮流,不能头脑发热,更不能头脑发昏;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开放性的关系;

要力戒浮躁,要实事求是;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追求。

第二、对待学生童年的态度。

给学生最美的童年

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未来生活更有价值,更幸福。我们的教育能否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取决于孩子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的、是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如果他的童年是过于沉重、过于劳累的,他就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

如果岁月是一条河,那么童年就是河之源泉;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书之最漂亮的扉页。它有着梦一般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那些天真无邪的花朵正是这童话世界里的主角。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微博中说:孩子是什么?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天使。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个天使,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图强行塑造天使,结果,天使被扭曲成为一个怪物,一个超能的怪物,美好的生活因此而变得乱七八糟。因此,我们需要以虔诚的心迎接天使,需要充分的尊重和了解天使。

教育的急功近利行为使儿童过早地进入准成年化的生活,我们现在的教学在拼命压缩孩子的儿童期,当一个孩子该享受儿童期特有的快乐生活时,在他们的生活中却享受不到。殊不知孩子在失去儿童期享受幸福的时候,在成人期是永远也弥补不回来的。

当今儿童面临一系列的“过度”挑战:物质过度、保护过度、学习过度、功利过度。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要学奥数和英语?为什么那么多孩子节假日像走马灯似的“赶场”?为什么“减负令”不断而学生的负担依然“涛声依旧”?为什么小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不断上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为什么大大小小的书店里打着“新课程”幌子的教辅资料琳琅满目,购买教辅资料的家长排起长队?为什么学校附近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门庭若市?为什么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很多家长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揠苗助长”?为什么我们的很多老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训练学生一些小技巧,却忽视了对学生“大智慧”的培养?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凭兴趣学数学的越来越少?为什么希望工程救助了那些失学的孩子,可是,很多上学的孩子极想远离学校?……

这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像一根根钢针在刺痛着每一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它无时无刻不在警示我们。

因此,从学校外部来讲,要尽可能减少因为“小升初”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压力。特别是要减少那种“畸形”的考试选拔。现在很多孩子的童年生活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所挤占,越来越多的儿童被无情地打磨成一台台的学习机器。这无异于扼杀孩子宝贵的童年。要改变这种现状最根本的是要大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学校内部来讲,要通过教学改革,为学生搭建自主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快乐自由的成长。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表现出最佳的生命状态。

为什么要捍卫童年?刘晓东教授有个形象的比喻:蝌蚪和青蛙的关系类同于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蝌蚪有蝌蚪的世界,那是与青蛙的世界不同的。蝌蚪的世界在水中,而青蛙是两栖的。如果青蛙非让蝌蚪像自己那样来到陆地上,等待蝌蚪的只能是受伤和死亡。今天,我们把多少蝌蚪赶到了岸上?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人本主义推崇“种子思维”理论,即把学生看作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教育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是否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仅仅看此时此刻的活动对未来的意义。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茨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捍卫童年!作者呼吁,童年概念是与成人概念同时存在的,儿童应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童年生活,教育不应为儿童的未来牺牲儿童的现在,不能从儿童未来的角度提早设计儿童的现在生活。

为了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我们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养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成长环境。保卫童心、保卫童趣、保卫童真、保卫童梦,为祖国的未来打一场儿童“保卫”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