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金山读后感范文

本文已影响 2.84K人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山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山读后感范文
  金山读后感1

这两天宅在家里看张翎的《金山》,连载,只能看上半部分,但已让我掩卷沉思,激动不已。张翎善写华侨故事,我曾看过她的《邮购新娘》,感觉一般,《金山》却是很让我赞叹。

广东开平自勉村,少年方得法与同村人到今称为加拿大的地方赚钱养家,故土难离,他在异乡的土地和排华浪潮的缝隙间挣扎,性命难保,其中窘迫和艰辛不足为外人道,多少次被生活逼迫得红了眼,“像阿爸刀下的牲畜”,金山的疮痍甚至也让儿子锦山目瞪口呆。

华人向来极能吃苦,但是第一批华人受到的磨难远非人能想象。联想到看过的一个资料片,讲的是华人劳工的情况,满腹辛酸,看到自己的族人被白种人用鄙薄的口气形容,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任何人都不能泰然。“华侨”两个看似风光的字后面,深深浸透着多少血泪啊。

当代华人中还有一个作家,叫周腓力的,文章幽默流畅,他却说自己是被生活逼出来的。当年受国外生活诱惑,举家到了美国,开一个小杂货铺,因生活所迫,三岁的女儿学会看店,五岁的儿子会做饭,老婆常因疲惫在灌满冷风的破车上睡着,一家人每天只能吃快餐。他苦笑道:若当年没来到美国就好了。当时已是80年代,生活犹是如此艰辛,逞论百年前的中国人?

无论现在的生活如何优越,历史不会忘却。

  金山读后感2

在我拿到《金山》时,并不知晓,翻开它沉红的封面,是打开了一扇哑守着岁月秘密的雕花橱门。时光久远,连那微小的土粒都张牙舞爪地欺生了。

在这之前,他们对我而言,全然陌生。只因张翎说,愿这些灵魂安息,我便相信其背后的感动与责任,相信触碰这样一种题材会带给自己一种全新的体认。

他们是被艰难命途抛向他乡的金山客,一群被近代史教科书称为先侨,猪仔华工,或苦力的人。

朋友看过《金山》,只道了一个苦字。是苦,苦得叫人生生地向天爷嚷,恨不能呕出满腔满腹的忿怨。在直逼人心的艰难前,衣锦还乡成为奢望。更多的人,死在“浮动地狱”中,死在太平洋铁路旁。曾要与天爷抗争个究竟的年青人,最终只能够缩小在荒草尽头的墓碑下,留下的,也只是边角残缺,看不出悲喜与年龄的照片。

出洋的男人与留守的女人,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金山。小说写了一个家族的故事,沉浸在其中的,又是极具象征性的华工形象。但是方得法与六指,似乎更有一种特出性,他们有知识,因而也更具刺痛感。

“阿法是在逃命,逃自己的命。”

16岁的少年经历几个月的海上颠簸,带着恐惧与担当踏上想象中的金山。毫无浪漫可言的冒险,是在家乡熬不下去时硬顶出来的一条道。人就这样被毫无准备地扔到了一片蛮荒之地,怀揣无尽的忐忑与愁苦。

方得法参加太平洋铁路的修筑,他只身携炸药炸隧道,带领华工讨要拖欠的血汗钱;开启自己的洗衣行,又经历屡败屡建的坎坷;衣馆闭门后靠着农场生意地执着攒钱建碉楼。脸上的疤淡了下去,但一生的劳苦把这个曾经意气的少年摧挫得瘦骨嶙峋。他的坚忍、忠义、刚烈,从和大自然的壮烈肉搏到为了资助保皇党人,放弃生计,一路彰显。即便最终无法衣锦还乡,他的'颠沛奋斗,他的血泪与情怀,也足以叫后代生出三分敬畏。

“六指觉得她生命中的男人,都是狮子口中的肉,她和金山死命地争夺着她的男人她的儿子,可是她终究争不过金山。”

她称不上是奇女子,但在那个晚清的广东乡村,在17岁时能够一刀剁下手指来给自己改命,她如张翎所言,是一个异数。她为自己争取的爱情与受人尊重的生存方式,是善良与坚韧品格的表现。这个女人一生只见过她的丈夫方得法3次,但幸福于她而言,并不是没有过。因为“没有故乡的守望和期盼,他乡的筚路蓝缕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沉实而安静。这两个词形容《金山》正是恰好。是一个对语言的细微层次变幻着魔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深情,笔力从容的文字。她写天凉,是这样说的,“先是一早一晚两头开始,中间依旧是和暖的。渐渐地,两头越来越长,把中间吞食了,天就真正冷了”。又如剪辩时撕心裂肺的挣扎等等。

也许身处海外,拉长了审美距离,提供她更开阔的视野来审视自身与故土的关系。语言不再是俗物的媒介,它成了精精细细的让无声者发声、无力者前行强大动力。这种感觉,像极了北岛赞叹高尔泰先生在非母语环境下写下了当代《红楼梦》般的语言。

文字的细腻是踏实与专注的创作风格的延展。感谢张翎的衷心。

“那些长眠在洛基山下的孤独灵魂,已经搭乘着我的笔生出的长风,完成了一趟回乡的旅途——尽管在一个世纪之后。”

她是坦诚的,坦言汹涌的写作灵感始终被琐碎的细节考证所打断。她亦是耐得住寂寞的。

在这个快产快销的文坛。二十多年前的一个萌动的想法,在长长久久不啃一声的案头研究后爆发出石破天惊的一次呐喊。

她让我看到庄严肃穆的收骨仪式,看到华工被铁路公司抛弃时的绝境求生,看到在决定背井离乡那一刻的诀别。大历史与小人物,淘金,太平洋铁路,种族冲突,人头税和排华法

二战和土改,风光变得这般快,小人物坚韧无奈的生存状态却不曾改变。这是时代对他们的愧怍。张翎做的,是一次客观平实的人生书写,是一种弥补,一种有着警世意义的申述。

好厚的一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感动的时刻有许多。这些被艰难命途抛向金山的人,他们对故土是无限眷恋还是包含着一丝恨意?方得法卖了洗衣馆赞助保皇党,锦山偷偷地资助革命党。在试图卖掉猫眼腹中胎儿为抗战筹款,却因猫眼的小产而计划失败时,他把此事作为一生背负的秘密而没有声张。锦河捐助了一架飞机,还在战争中丢了性命。

家国的命运就这样紧密的拴在方家人的脖子上。他们的一致行为时这群粗人至为细腻的家国情。这是全然本性的民族情感,他们没有夸耀过自己的行为,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金山客,在近代的中国究竟是微不足道,还是惊天动地?

张翎说,写作《金山》似是走完漫长的黑隧道。而在时光隧道的尽头上,隔着百年的光阴。我似乎触碰到一丝光亮。这是对他们蒙受苦难的孤独灵魂的慰藉,对他们默默而“高尚”的行为肯定,对他们“不容忘却的尊严写下的悲怆的赞歌”。

  金山读后感3

《金山》主要讲述广东开平自勉村方氏家族旧事,在海外流寓艰苦打拼的男人以及守候在家乡坚韧生息的女人几乎构成了小说的全部。故事发生在近代华人先侨移民的社会背景之下,映射了近代华人在海外奋斗的传奇历史。也有评论认为,它承载的其实是所有近代华人对于国族认同的深厚情感。

为了买田买地,为了修建碉楼,为了一家大小的安生日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自勉村方家整整三代子孙,前赴后继地来到加拿大“淘金”,苦苦求生,在异国的底层挣扎,受尽排斥打击,其间不知几多艰辛曲折。而在自勉村内,苦苦守候在家乡的女人们,打理着家族里所有的产业和人情琐事,却一辈子难得见到自己的丈夫,她们的心酸苦楚又何尝少过男人。生计压力划割开了无数底层的华工家庭,和所有背井离乡的“淘金者”一样,主人公方得法和故乡家庭之间隔着的,是广东开平和落基山脉之间浩瀚的太平洋,有些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能够到达彼岸,哪怕是仅仅只是为了见一面自己所爱的人。

在小说创作平静乏味的09年,除了刘震云、苏童、莫言等的少数长篇之外,很难再找到这样一本值得细读的好故事了。全书48万字,故事情节丰富翔实、深入人心,在不失理性克制的同时保持了难得的细腻和深情,叙述也相当扎实严谨,富有力量。

《金山》写的是底层移民家族的小说,看来苦难不已却又让人不忍释手。除了张翎干净而饱满,明朗又深沉的文字魅力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抛开繁复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单纯从作品的内容来说,《金山》所有的故事情节看起来都那么逼真,犹如历史再现,读起来就像是一部真实历史的记述,这一点就足以深深地令人折服。作者把故事写得非常扎实,甚至无可挑剔——全书的叙述从同治十一年一直延伸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作者在一个如此巨大的时间跨度里能够做到不失真,不分散,不局促,小说内容框架巧妙合理,空间及意向的衔接顺畅自然,实属不易。加之无所不包无所不含的丰富历史内容,难怪有评论者直接把它当做一本海外华人的移民史来读。

《人民文学》的主编李敬泽就曾评价本书作者张翎说:“张翎结结实实地给国内作家上了一课,从扎实的细节考证到认真到几乎较真的写作态度,张翎的工作令人敬佩,”李甚至直言“张翎可以说是当代华语作家中经典现实主义的唯一继承人。”如此高的评价,笔者因为自身专业素质缘故暂时不置可否,但作者的认真,确是书中的每一字句都能够令读者感受到的。作者自己也说“如果让金山能够立体地立在那里,要它站得住脚的话,在框架上一定要是真实的,这个框架就是指历史的真实、史料的真实。它在纹理上也是要真实的,这纹理就是生活的细节。”我想,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是整个故事最结实的基础,这远比当下某些写手的写作心理要来的真诚,只有真诚的文字才最能打动人心。毫不客气地说,《金山》完全算得上是一部宏大的、史诗式的历史小说。

回到故事本身,方家最终没能一家团圆。方得法从十五岁开始,耗尽一生的奋斗竟然没能实现一个看似简单不过的理想,不免令人唏嘘。方家所经历的一切大悲大痛,也着实让读者深为悲悯。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作弄,所有人在变幻莫测的人生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坚韧和坚定,但三代人的辛劳心血一夜之间化为泡影,他们的命运,到底掌控在谁的手里?这恐怕是作者想要抛给读者的,一个大大的包袱。

写到这里,书中情节仍历历在目,其哀伤、愤怒、悲悯,其欢乐、欣喜、感动,都深深地搅动着人心,像一把新磨好的刀,直直的割过来,贴心贴肺。一切都结束之后,最后剩下的,是心灵极度的震撼,持久、强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