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1600字

本文已影响 2.11W人 

这本书和《黄河青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历史学家的自传,讲述生平的同时也讲述自己的史观。不一样的是,这本书看着很顺,两个礼拜中抽一些很零星的时间就很快看完了。主要还是作者写作的东西比较吸引人,他的研究课题也讲得清楚明白。

《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1600字

作者何炳棣是34年入学的老清华,西南联大期间教过学,对于清华那一段时光,作者说是他人生中的"天堂"。那段动荡的时期里,有不少学生投身于爱国运动,也有不少学生仍然孜孜不倦学习,老师敬职敬责教学,弦歌不辍,涌现了一大批响当当的人物。确实,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让我等后辈只有唏嘘的份。

当年入学时也学习过一些相关的校史,"同方派"在我的印象里面一直是反面的派别,是由国*党子弟形成的反对爱国学生团体的。没有想到何竟然是"同方派"的一员。从何的描述来看,他应该还是中坚人物,在36年西安事变后学校的学潮中,何的表现可谓积极,事后是登在《北平晨报》和天津《大公报》上的记过学生中的头一名。除了认可蒋政府以及反对张、杨兵谏的反政府行为以外,从这本书并不能看到"同方派"更多的政治上的诉求。他们似乎只是要求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因为左派团体的请愿、*课、*考,可能已经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清楚何是否有意不讲述"同方派"的政治目标。毕竟,学潮后梅校长就解散了左、右两个派别;记忆中看到过相关报道说闻一多等学者也在西安事变中反对或者谴责张、杨反对现政府。可以看出,承认并维持蒋政府在当时的知识界还是一股很大力量。作为一个潜心学习的人,可能真的希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作者加入"同方派"也只是一个简单的目的。对于当然左派团体的描述,看到的也和平常看到的不一样,作者的用词带有一些负面的感情色彩。同时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又仔细考证分析了时候左派的记录认为那是事后有组织有预谋的窜改了当时的事实。看一个同方派眼中的那段历史,倒也有意思。

当然,这只是作者求学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整个来说,作者从小开始的家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教育,接受的都是精英教学。何很有天赋,也很努力;何的老师,也都是些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大家,所以他后来能取得不小的成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有趣的是,何炳棣和黄仁宇的年龄相差无几,何出生于1917年,黄出生于1918年。他们的早期求学经历也差不多,都是理工方面,何先考入山大数学系,一年后考入清华,基本还准备学化学,而黄考入南开大学学的是工程,二人后来都转入了历史。然而在历史学界,他们却是隔了代的,在学术界的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后者博士生后期因导师退休换的导师,就是前者的学长杨联升的学生余英时,虽然那时候余也刚刚毕业不久。算上去,后者至少低了一辈半。两本书都共同提到过一些学界的知名人士,如费正清、李约瑟等,前者讲述起来差不多是同辈的口吻,后者以他们"不以我为资浅学者"而感动,后者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前者的著作已经出了不少并成为经典。后者受到被学校解聘的对待,之前也为研究经费、为书籍的出版苦苦奋斗,而前者还未退休就被另一大学提前预约返聘,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里被全球各机构礼聘讲座,并且保持有多个著名讲座的首位华人讲座教授或者迄今唯一华人教授的记录。两厢一对比,对于人生的风云际会,不仅感慨万千。天赋、机遇、个人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带来的人生之路差异竟然这么大。当然何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古文教育和英语教育,进入山大特别是进入清华之后,得到了很多大师级人物的指点,加上何勤奋努力,一直没有中断学习研究,所以能在学术上作出比黄大得多的成就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这本书中才第一次了解到了历史研究不仅仅是中外历史事实的了解、积累,也需要经济、制度、哲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挖掘课题,特别是重要的、原创性的课题,对于何这样的历史大家来说也是一件费思量的事情。当然,我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没有必要像历史从业者那样对历史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不过回过头看自己的工作,常常也为选题而烦恼。现在想想,这样大家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我也就不必妄自菲薄了。

作为清华的前辈,何的勤奋努力自然值得我等学习,他和老一辈的远大志向更值得我等学习。清华九级(1933)的学长对何说:"要紧的是不管搞哪一行,千万不要作第二等的题目"。虽然我做不到,但也要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