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2.81W人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

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这本书让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无法否认的真理,又时常显示出对另一些的压迫。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声音必然使另一些声音被淹没,即便另一些声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类的情感,并且某个时刻表现出不被主流认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个人的全部,他也不应该因为那样的时刻而被予以一种俯视的同情。举个例子大概是:你觉得嫉妒不好,为了幸福我应该避免将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觉得嫉妒不好,我也觉得,但为了幸福我不会选择避免与它接触,而是为拥有这份人类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认它更容易达到幸福还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样,如果将语言用于纯粹分类,而与道德分割开来,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加容易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2

在韩国电影《奇怪的她》里面,有个老人咖啡厅,一位老奶奶总是悉心打扮,努力表现自己,要赢得一位老爷爷的欢心,而那位老爷爷,一直默默呵护、追求着另一位奶奶,他也不会在女儿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听结束美国游学的朋友讲述她的体悟,最难忘的是她说见到一位“烈焰红唇”的时髦老人,自信地从她身旁走过。在日本旅行,我常常会有“偷拍”的欲望,那种时刻通常在我遇见一位穿着浅色系衬衫或裙装、抹着口红、描着淡眉的老奶奶时发生,“偷拍”不成,我就乘坐车的时候,仔细端详她们,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者可以如此赏心悦目。

这些关于“美丽老人”的场景与认识在我以前的见闻里是未曾出现的,在我们的文化里,“老”通常是“年老色衰”,是“累赘”,是“恐惧”,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俗语也不常听人提起。想想等到自己到了黄发之年,如果也被视为“负担”,或是自怨自艾,等着生命逝去,甚是悲凉。年轻时努力善待自己的我,如何善待年老的我?

试着享受做婴儿的过程吧,试着告别二十二岁的浅薄,享受衰老带来的成熟吧。《相约星期二》的莫里教授用他一生的阅历,在死亡将至时,优雅地展示出一位长者的智慧。因为知死,所以懂生,因为想要看到六十五时丰盈的自己,所以才在年轻时认真过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渡边淳一在耄耋之年时疾呼:请将经历了漫长人生和岁月磨砺,心灵深处潜藏着光芒的人们称为——“白金一代”!并喊出白金一代的誓言:我们,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惜赞美他人,不忘自赏自爱,优雅洒脱有点“坏”!他自己便是“优雅老去,爱到一百岁”的践行者,77岁时仍在恋爱。

不以年老为桎梏,不因年老生偏见,生命之火未熄灭,生活的权利就不该被丢弃。诚然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白金一代”的价值体现有其经济依托。我们的社会“恐老”也是在恐“养老”。但我还是相信,如果不想象另一种可能,怎么能让今天有所改变,哪怕只是变好一点点呢?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3

人总是倾向于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在看到别人谈论深刻的或者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话题时,总会滋生出“此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想法,而这一切,也许只是自己缺乏改变的勇气,我们的教育教授给我们的并不总是正确的,只有坚强的人才敢勇敢的拒绝接受,而我无疑是个懦夫。没有自己的想法,每天的忙碌只是为了以后的车子、房子、票子,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生活,从来不会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过去的两年里,日子过的浑浑噩噩,毫无意义可言。

关于世界——我的眼界是如此的狭隘,我的心是如此的小,我对他们毫不关心,即使同情也不走心,爱,这个话题过于深刻,我不知道如何去爱也不知道如何接受被爱,也许这并不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而是我处于爱中而不自知。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也许是该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

关于自怜——只有你觉得可怕时才是真正的可怕,每个感到困惑和迷茫的人都需要这份醒豁。

如何思想,如何评判,都必须自己选择,不能由任何人替你做决定。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4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令人受益匪浅,也给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课。

他们的课堂中,不需要课本,却更好的了解了人生。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课堂上的教授,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舞蹈爱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不过他依旧豁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死亡有任何畏惧。

他也曾说过,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你学会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不过是在一条漫漫长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同味道的丰硕果实。有时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带毒、带刺的。工作、原谅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饱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对于一个知道自己将死的人是什么感受,我不从得知。因为根本没有办法去设身处地的设想。他所拥有的是恐慌?漠然?还是自暴自弃,颓废剩下的活着的时光?

而那老教授注定是特例,他并不像别人那般无措,而是选择安然上课。将他毕生的心得与见闻传授给他的学生。

虽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却依旧乐观坚强的活着,直到万不得已静静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虽然在死亡面前,可能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不过,在莫里的人生词典中,没有“来不及”三个字。世界不可能为了你而时光倒流,同样也如米奇所说,“也同样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过去的自己是定格,改变,只能是现在。

每个周二,一节又一节不用教科书的课。不间断的进行着。不论刮风下雨。

莫里离开的时候,很平静。也只是因为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为最后一节课亦或是第一节课。

“你说,我听。”

是的,他一直在听,默默的、认真的听。

现在,换你说,我听。

以后的每一个周二。你来说,我来听。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5

窗外,淡红色的木槿叶随风而落。每个星期二上午,都会按时赴约,我的必修课程,讨论生活的意义。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   ——米奇·阿尔博姆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作者与自己老师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成为莫里老师的学生,能在多年后再次相遇,甚至,陪伴老师生命里最后的一段时光,不得不说这是上天注定的缘分。

每个星期二,米奇都会按时去莫里老师家听授他的人生之课。因为,他最喜欢的老教授身患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这太不幸了,简直难以相信,米奇回想着上大学时期,白天课堂上那位热情幽默、晚上露天舞场魅力四射的老教授,依然在眼前,那么清晰。就这样,从谈论世界开始,延续到最后谈论道别,十四个星期二。每个星期,莫里老师的身体又不如上一周,可他深爱家人、温暖朋友、热情生活的人生态度却一直没有变,像太阳的光芒一样。虽然时光不多,但是不能虚度,他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

和米奇一样,我也很喜欢莫里老师。他从不隐瞒自己的感情,乐于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感动人们的热爱。他不修边幅,爱说话、爱大笑,他不断地奔放自身的幽默细胞,使周围者体内的被诱唤出,它们互相吸引彼此升温。尽管在后来,他身体日渐虚弱,皮肤松垂无力,可他笑的时候仍是毫无遮拦,仿佛听到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欣赏莫里老师特立独行的人生哲学,很多都使我受益匪浅。要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不要让它左右极端,要么敷衍要么疲惫。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同,关键如何正确地找到它。在忙于重要的事情时,也不要使之单调乏味,要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才会永远有种奋不顾身的感觉。忠诚、信任和热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定位切实可行的数个目标计划,每天认真审核,努力修正,并坚信明天。莫里老师说:“疾病一直在敲打我的灵魂,可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他望着天花板停顿了下,接着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很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眶里也已经盈满了泪水……

爱吧,施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不要因为家人、朋友是理所当然而忽略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热爱。哪怕付出了九十九分爱,而只得到一分爱的回报。莫里老师也教会我如何珍爱生活,爱吾所爱。生命,何其短暂。要像礼花那样啊,绚烂暗淡的夜空,自由自在地美好,无所顾忌地绽放。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6

《相约星期二》是行将去世的社会学教授莫里在每个星期二教给他最喜欢的学生米奇的最后一课,没有书本没有时限,是有关人生的话题。相爱或者死亡是莫里教授的祷文,贯穿他的整个课堂。

莫里教授认为现在的社会文化是灌输人赚钱、养家、买房、买车等一大堆的琐事,而没有教人学会照顾自己的真正所需,重视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满足。对于这样的文化不要逃避,唯一的办法是不相信原有的文化,努力建立自己的文化。

对于自己的梦想,也许在现实生活里实现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周围人的思想所影响,争取取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在自己的文化中,莫里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莫里教授乐于与人交谈,活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同他人交谈,去感受他们的思想。

我想我要学着象莫里老人一样建立自己的文化,学着去爱,学着去给予,学着去交流,学着去关心,建立自己爱的文化,坚持自己的梦想,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7

《相约星期二》这一书名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引起了我的注意,带着些许轻松的气味。于是也没多了解便从网上购买回来了。拿到书,题目下还有一行小字: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于是便猜想应该是一个老人与一个年轻人相约每个星期二探讨人生这一话题吧。带着这样的猜想打开书页,简介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这是怎样一个老人,带着怎样的状态怎样讲述着人生这堂课。而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的序言让我又多了层感动。人生不是用来研究的课题,而是每个人活出的精彩,无法炮制,无法重来。莫里·施瓦茨,一个社会学教授,一生奉献于教育,在与世长辞前不忘倾其所有,与自己曾经的得意门生,也就是本书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探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多个话题。学生将其整理成文,也给我们读书人上了一课。

这堂课每个星期二上,吃了早餐后就开始,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老人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老人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生活一日日无法自理,为何还要接受电台采访,还要每个星期二和学生探讨这些话题?我在书中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人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问自己:“我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不虚度剩下的时光?”他的决定是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作为他生活的主要课题。他可以让别人去研究,可以成为一本人的教科书。老人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但他的脑子却仍活跃地思维,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带着一丝伤感,多了一份好奇与期待,我继续往下读,去聆听这位老人的教授。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读完了这本书,我的脑中充盈着两个词:爱和坦然。爱贯穿着老人的一生,他说:“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老人患病前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们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想想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这更是他施爱于人的表现。而病后,他也毫不避讳地接受他人的关爱。老人对爱的理解和诠释,对生活的珍惜和和时间的利用,让我备受感染。而他对于死亡前的那份坦然,更让我汗颜。他欣然的接受生老病死,谁都必须经历这一关,那你是选择在病痛折磨中慢慢死去还是抓住最后的尾巴再精彩一回呢?老人选择了后者,他到最后一刻还要去奉献出一份力,去启发身体健康而内心迷茫的人们。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读完这本书,不再是看题目时的轻松了,而是觉得在轻松的同时还要加上一份沉重些的思考。轻松的是要学老人面对人生的态度,坦然的接受顺境或逆境,生老病死。沉重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慢慢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沉重的是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去看待死亡,去看待人生的一次次的抉择。如何才能像老人一样活出那份豁达,也无私地去奉献一生。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8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坚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样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一天都能够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

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完美的一天吗?

正因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潜质。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但是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刻,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这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样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一样,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取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坚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9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0

如果一个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个月甚至更少时,他会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我的答案:“起来,吃饭,治疗,睡觉。”

相信有许多人会选择这个答案。

一个叫莫里的教授,却修改了这个选项。

他的答案是:“起来,吃饭,治疗,上课,睡觉。”

当死神的利刃划过你的胸膛,带过一串血珠,你会想什么?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妈妈还等着我吃饭呢,最近的杂志我还没买……”

相信有许多人也会选择挣扎与逃跑。

一个莫里的教授,却偏偏不信逃能解决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剑贯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飘扬在空气中的鲜血。

他是明智的。

当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时,他一颤,随之又平静下来。他觉得他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时间回忆,甚至享受到再度成为婴儿的惬意。

他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于是,他开了一门课程,只有一个学期,14节课,学生只有一个。这门课只有一个规定:星期二上课。

14节课,从世界,到自我,从怜悯,到真爱。

最后随着我们的教授一起结束。

跨入此门者,必须舍弃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授违背了这个条例,他的口袋里攒满希望。正如他所说的,当人年老时,可以拥有40、30、20岁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实。而当人死去时,他拥有的自我足以让他成为超过微软的老板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愿意这么想,他们想要回到过往。这没有错,但这样便浪费了用一生积攒的最宝贵的希望。

我们的老教授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灵魂,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个已经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却像开告别演唱会一样,在船上向所有爱他的观众招手,告诉他们接受爱,接受自身的教育,别被世俗蒙蔽。

岸上,观众们用笑容拭去泪水。他们的人生依旧进行,但是已经随着老教授的船偏离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狱,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航道。

选择一条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