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1.27W人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社会分工论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分工论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涂尔干,社会学的大家,他的《社会分工论》对于我来说只能是了解些许内容而无法真正懂得。

在本书中出现了几个关键词: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分工,机械团结,契约团结,法律,反常分工等等。本书围绕这几个短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涂尔干主要是研究社会团结在何种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整合。他认为正是通过集体意识的衰落,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机械团结逐渐向有机团结转向,个人与个人与群体形成相互责任感、团结感,使社会成为可能。同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优于个人。

涂尔干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他认为在传统社会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是社会团结的的基础;而在现代发达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个性化发展,以往的机械团结转变为有机团结,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是有机团结的基础。在他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这也就是说传统社会是靠大家的集体意识即认同感而表现团结的,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用涂尔干的话说就是“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

在涂尔干的眼中,法律和社会契约在社会团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契约团结并不是契约导致的团结,而是契约背后的契约规范导致的团结。订立了契约的两个人之间产生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由契约上的明文所规定的,而是更多地受制于整个社会经过许多代人的长期摸索而形成的契约规范:“有了契约法,我们尚未确定的行为也就有了法律上的结果,它表明了达到平衡状态所需的一般条件,这些条件是从平常的案例中逐渐形成的。

涂尔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从经济现象中,发现社会性和道德性的规律。《社会分工论》一书共分为三卷,第一卷从功能分析视角阐述了社会功能确定的实证主义范式。第二卷集中分析了社会分工进步的原因所在。第三卷所讨论的分工形式迥然不同于前两卷,很显然,所谓失范的、强制的或反常的分工形式并没有划归分工研究的中心议题。相反,它们常常被当成存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被排斥在边缘角落。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是一块客观的、僵硬的实体并且始终赋予社会对于个体的优先地位,但在我看来,个人是优于社会的。社会是个人的、集体的产物,因为社会对人是有利的,所以人造就了社会,作为人得产物,又怎么会优于人,社会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对人是有利的,当社会对人无利时,社会自然而然的会消失,人天性的趋利避害决定了社会的有无,社会仅仅只是人们牟利的一种中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