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岛屿独白读后感范文

本文已影响 1.31W人 

岛屿独白读后感范文

岛屿独白读后感范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岛屿独白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岛屿独白读后感1

在书店里晃荡了五六分钟,我终于找到了想看的书。我喜欢在书店的在茫茫书海中寻找那本仅靠封面,书名和简介就能吸引我的书,但这并不是百分百就能遇上的。注意到这本书时,它还是在书架最角落的位置,也许是我身体里那一缕孤独的灵魂与这本书产生共振了吧,让我注意到它,投身于这本书的世界

作者在书中写这本书是给孤独者的书,或许每一位读者都是书中的伊卡,都生活在一方孤岛。“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迁。”作者在观看着这些变化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孤独。主人公伊卡可以看做是作者的映射,又或许是每一个生活在岛屿里,倍感孤独的人的映射,他们生活在这个岛屿里,看过这里发生的事,认识这里的人,他们熟悉这片土地,但却感到十分孤独。这本书记述了在岛屿里发生的许多事,在那座小岛上,有的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闯荡世界,有的人身处坚固铁笼也不放弃追逐自由,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白,那是内心深处孤独的念白。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在看似繁华的岛屿里,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处,只在风花雪月中感受孤独。

有时候对于一些事情看的越清楚的人,往往越孤独,因为他并不沉浸于美好的表面,孤独地追逐着真实的结果。我们都无法确定,看到的是否正确,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看自己想看到的。就好比看一部电影,大多数人都想着自己喜欢的角色能够活着,主角永远都不会死,这都是所谓“正确”的走向。但如果这时有个人在一旁说,这都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死不了,反派也有可能战胜正派。不可置否,这样的人很欠揍。而这样的人很可能会被人所孤立,但这是个例子,并不绝对。可在现实生活中,在身处于事件之中,清醒的人会在灯红酒绿中保持理性,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做出选择往往是常人想不到的,但能做到这样的人只在少数,所以那些清醒的人他们会被当成异类,也只能独享孤独。

“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狂欢。”清醒的人或许孤独,他们看的太清,却也懒的较劲。但清醒并不是一件坏事,孤独亦然,只有学会享受孤独,保持清醒,才能在孤独中成长。人生这趟列车,到终点站时或许也只一个人,但沿途风景依旧美丽,一路奔跑也一路歌颂,我们都不孤独。

  岛屿独白读后感2

听人说起蒋勋这个名字已经很久了。他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原籍福建长乐,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蒋勋身上的`游子气息非常浓厚,也总有一颗爱好流浪、惯于漂泊的心。他亦曾说过:“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曾在1974年夏天以搭便车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1983年旅游日本京都、奈良,寻找大唐遗迹;1987年又作全球旅行,创作“路上书”系列……足迹遍及之处甚多的蒋勋,也自有一份恬静如是的旅行心得——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是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活课程,能够获得更宽广的创意空间。

读蒋勋的《岛屿独白》,正是这样的一种感受。名曰“独白”,那就是个人心灵的一种外在流露。一切的云开云散、斗转星移,在有些人的眼中不过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有心人的眼中,是一定会情同此理的。大雁南飞,羁者的心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痛楚,大雁可以自由自在地迁徙,随心而已;人却不能够这样,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如是而已。无论对话,抑或独白,都须有一定的对象——参照或者倾诉。不然,就只好自己和自己说话了!李白当年在“独酌无相亲”的时候,却能记得起“举杯邀明月”,以致于“对影成三人”,虽然越发寂寥,却怡然自得,仿佛很热闹一般。

说是“岛屿独白”,那对象却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具体的岛或者屿,更是内心海洋中的一个个岛或者屿。大海大洋无边无际,水天一线之间,重重孤独感往往不需感知就会扑天盖地地迎面而来,霎那间就会充斥了每一寸究竟,躲都躲不开,反而会弄得自己狼狈异常。所以蒋勋不急不徐,他看着岛屿、看着潮水,他想着自己、想着故乡、想着亲朋好友,或者是一些相干不相干的人与事,都可以入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着眼前的一岛一物,和着内心的一频一音,于动静之间,收获了自己的一份心情。有时,他却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讲一个听来的别人的故事,并不加评判,仿佛一篇新闻报道,只记叙客观事实,倾向性却俨然如是。

生活就是这样。一起一落之间,万物自有规律,人却很难观之而不动声色——镇静者有之,焦虑者有之,恐惧者有之,随波逐流者亦有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从更长远来看,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烟云而已,飘来又飘去,虽然有时自由、有时未必,一切却自有定数。能完成自我控制的只有自己对于自己的一种把握。若是有一天,就连这样一种把握也没有把握的时候,那倒也不是世界末日,说不定,会否极泰来也未可知呢!

蒋勋的独白中,很多是可以设想出一幅幅画面来的,有静物写生,也有“连续剧”。不同人的心中,对于同样一段文字都会有他的一种感受;即使是蒋勋自己,每次的心情不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人的世界里亦是如此——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实在不必过于讶异。感受基本上都是主观的,与观者当时的心境、情势都有极大关系。

蒋勋说:“岛屿如果还有最后的独白,孤独者,我们当然不会相信任何对话。”其实,独白从来不会有结束的那一刻,自然也就不会有“最后”这一说。此外,虽然没有对话,却自是在与读者、与我们进行一种对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无声,却并非无意。如是而已矣。

  岛屿独白读后感3

蒋勋是个很容易感动的人,不用大场景也不用特定的场合。身边的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都会让他有所感触,可是这种情感并不外发。这种摩羯座特有的情调,有时有那么一点微不足道,但是涓涓细流的感情却可以很长久。就是这样的心情,让他完成了这本游走台湾乡镇为本的《岛屿独白》。

《岛屿独白》初版于1997年,是蒋勋文学与美学的起点之作。书中分享了蒋勋心中私藏的岛屿故事,他关心的是岛屿、岛屿上的人,和在岛屿上四处游走的自己,其实是思考着自我与他者在生存环境上的宿命。选用“独白”为名,透露了蒋勋处在“独处”时刻的心境。读者仿佛是从镜子的另一面看到蒋勋。他形容那是“与自己逃亡的独白相遇”,是一段深潜于自身孤独中的对白。

蒋勋在序里这样形容:“有点像小说,有点像散文,但大部分的时候,我好像是在用写诗的心情。”这样的文体,比较类似印象派的绘画风格,能允许虚构与客观的情节铺陈。蒋勋与以往的作家不同,他有自己的美学理论、孤独理论,他的诗意与个性使他的小说有散文一样的特质。

当他以《岛屿独白》获得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时,自况“这是写给孤独者的书”,是他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他说:“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迁。”在他看来,岛屿变得匆忙、急躁,迫切于答案的心,使岛屿的居民非常不快乐……而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只是在玩着“瞎子摸象”的游戏……蒋勋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

“我在岛屿四处游走,有时候在芒草飞扬的中北部的山丘,有时在东部的海隅,因为阳光的关系,我更常流浪到岛屿的南端,在巨船出入的港湾,看繁华的城市入夜。

独白从一九九五年的五月开始,到一九九六年的五月结束。

季节可能是这一系列独白中很重要的线索。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灭。

诗句其实是非常无辜的,它注定了被解读的命运。

我喜欢自己的独白成为不可解的诗句。很像庙宇里留待彷徨者偶然选的一支命运的谶句,我们阅读、解释、猜测,其实都只是在探索窥伺命运本身,与解读无关。“

故土的美是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藉由这本书,去了解内容里所说的岛屿的那些地方,看着那些你熟悉或者是不熟悉的故事,去感受每个地方不同的气息,对于自己的生活可能增添一些趣味。现在只要打开电视,你看到的许多新闻、许多现状都可能让你悲观;但是,对于自己的故土,我们没有不乐观的理由和可能。因为乐观是一种信仰,这样一个岛屿经历过这么多的变迁,她虽然一路变,但始终存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