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摘

在乎几块钱的父母,最应该被富养

本文已影响 1.84W人 

不久前知乎上有一个超火的帖子,题目为《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那么在乎几块钱的人》

帖子是一个女孩发起的,说的是她家里有个开黑车的父亲,家里还开着一个旅馆,收入来源不稳定,还要供一个读小学的弟弟。

冲突发生在她父母送她去大城市上学的时候,女孩在网上订了一家旅馆,并建议人生地不熟的父母一起打车过来。

按照她的话说:“不过几块钱”,没想到父母责怪女儿不知钱来的不易,坚持不打车。

女孩只能陪着父母走了很长时间,一路上一家人闹的十分不愉快。

父亲拿着地址四处询问,不断埋怨女儿非要在网上订什么宾馆;而女孩则感觉十分委屈,觉得明明可以几块钱就能摆平的事情,为何非要如此大动干戈?

在帖子里,女孩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她不知道自己如果继续受这种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01

发展心理学指出,进入老年后,个体的认知活动,尤其是感知觉和记忆能力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化。

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小老小”,人活得越老反而越像个孩子。

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一件看似很小很小的事都能引发你我情绪上的剧烈波动。

比如丢了一个布娃娃或者得到了一颗糖,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极为有限,而这些小小的事件就足以牵制我们的情绪。

而到了老年,有时候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能引起我们巨大的情绪反应。

“你这套经验早就过时了!”

“这都什么年代了,你怎么还这么死板保守?”

“你们这套思想,早已经被淘汰了知道吗?”

......

这几句话无异于一把把刺刀,扎进老人内心,将他们伤得体无完肤。

每一位老人都曾经是父母眼里的孩子。

在他们成长成熟的阶段,整个社会文化都是在提倡“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并且他们的切身经历也着实印证了这八个字的重要性。

确实,我们父母辈里有很多人就是靠着一步一步的打拼,像喜鹊筑巢一般,从无到有地给我们搭起了一个家;并且勒紧裤腰带,宁可亏了自己,也绝不亏了孩子。

在乎几块钱的父母,最应该被富养

02

如果说言语上的伤害是一把刀,那么子女的冷漠及嫌弃对老人而言无异于难以消弭的重创。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老化和衰老,老年人的人格特征也会在诸多方面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

1. 首当其冲的要属不安全感。

人到了老年,可谓“内外交困”。

内部因素包括,身体机能越来越差了,他们会对这部分变化异常敏感;同时在经济方面,他们对生活保障和疾病医疗与护理有着强烈的担忧。

对年轻人而言,每过一天,意味着自己又成长了一步;而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每过一天,意味着离死神又近了一步。

外部因素包括,科技的迅猛发展、观念的冲撞以及越来越看不懂的外在世界。

你无法想象的出,一个从来没有用过手机、在家乡深居简出的老人有一天猛然来到城市的惶恐与焦虑:

TA越来越看不懂身边这个快要脱离纸币交易的年代,TA更不明白年轻人口中的网络时代,更搞不懂什么互联网思维!

每一个全新的概念,对TA的世界观而言都是一次强烈的冲击。

2. 与不安全感如影随形的,是莫名的孤独感。

随着退休生活的到来,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日渐单一,而信息来源日益封闭。

在工作的日子里,他们还可以感知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了解这个世界,可以通过和同事领导的互动了解身边的人。

当他们到了退休的年龄,从原有的工作岗位中退居到家庭中来,家庭关系就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寄托和为数不多的信息来源。

这个时期的老人渴望并追求天伦之乐。

如果此时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忽略或忽视了对他们的关心,很少与他们沟通,家中的老人只会体验到加倍的苦楚和孤独。

3. 最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人到50岁以后刻板性就逐渐增强。

老人经验丰富,也十分注重自己的经验,并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自己的经验方式,对由此引发的矛盾不易理解,从而喋喋不休、爱发牢骚。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为什么会存在一些那么在乎几块钱的人?》帖子内容,不难发现,这位姑娘和父母的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无外乎前文分析的三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