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全

忆苦思甜的作文

本文已影响 2.83W人 

篇一:忆苦思甜

忆苦思甜的作文

回忆起六年来的种种,很苦很艰难,但是一旦回忆起来却如吃了蜜糖般。

那段最苦的日子是期末,因为我们快要升初中了,那时候的作业,简直多得要命,语文除了抄书就是抄书,数学卷子也多得满天飞。每天看着老师在黑板上潇洒的写上几行字,然后拂袖而去,留下我们叫苦连天,奋笔疾书。那时候的作业,经常写到深夜十二点,写完后不顾一切地向心爱的床奔去,第二天早晨还要很早起床,读那些早已背熟的课文、笔记。苦是很苦,但是七十个人在一块才发现写作业也是那么的欢乐。嘻嘻哈哈、说说笑笑,时间好像一块压缩饼干,被时间老人啃了个精光。作业写的也是那麽的速度,经常几个人比赛写作业,看谁写的快,看谁写的好,经常会有一个人大呼﹔“我写完喽!”然后高兴地手舞足蹈。换来全班的怒目而视,最后,集体大笑,视老师如无物。

老师等着全班,叫那个先写完的过去,检查作业。老师连正眼也没看他,丢下本子,冷冷丢下一句话;“重写”此人愣住,犹如掉进冰窟。朝着老师远去的背影,唱道;“你快回来!我一个人承受不了!”然后全班哄笑……

手写的很酸,腿也很麻,但是笑容丝毫不减。很苦的日子,我们却过得有生有色,越是在逆境中,我们就活得越精彩。

苦中的日子里蕴含着丝丝甜味,我们像逆风飞扬的天使,什么也遮不住生命里的绚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们应该把握住现实的美好,越是艰苦的日子越能快乐,然后在记忆里,慢慢的、忆苦思甜……

篇二:忆苦思甜

金秋十月,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到了歌乐山。我们先到了歌乐山博物馆,在那里有汉奸的恶行的记载还有共产党的叔叔壮烈牺牲的故事、小小共产党员在监狱的经历和烈士遗物……

随后我们又去了白公馆。谁曾想过,在这个挺不错的别墅里,竟关着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我注视着这个别墅,彷佛看到了大屠杀时国民党的猖狂和共产党烈士的顽强不屈。

大家啊!虽然我们祖国正在发展,正在强大。但不要忘了国耻,我们应该随时警惕!

篇三:忆苦思甜

同学们,今天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你们可知道,在我们爷爷辈的时候,有好多人因为吃不上饭而饿死了,这都是一些爱慕虚荣的官造成,农民伯伯一年最多收粮只有三四百斤,而有些当官的为了比荣誉,虚报了个一千斤,当收粮食时,却没有那么多,连家里吃都不够,后来政府也不管了,而农民们没了吃的,只有去挖地下一种嚼起来有一点甜的草根,你也挖我也挖,后来连草根都没了;大伙只有去吃树皮,而树皮吃了又没有营养,只能填饱肚子;大伙没有办法,只能喝水,搞的大家身上这里肿一块那肿一块

在这里也有个笑话:一天,一些干部去农村,村长就用一点米煮了一锅粥,因为米不多,水很多,干部肚子饿了,只能喝一些,填饱肚子再说,在回去的路上,有个女的,不敢去有人的地方方便,只能忍着,这时有人说笑话解闷,那女的一笑,一下没忍住,就把裤子给尿湿了。虽然这是一个笑话,但也说明了那时的经济情况确实很差啊。

以前,有些人因吃不上饭而饿死,现在,我们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篇四:“忆苦思甜”

如今的中年人,小时候大概都受过“忆苦思甜”的教育。学校把在旧社会“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请来,给大家讲他们在“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挨地主欺负的悲惨日子,并且边讲边哭。后来农村来的表兄告诉我,这些来讲的人多半是骗子。他们知道有这种政治需要,就按照这种需要编一段,声情并茂,而且哭得越是泣不成声,请的单位越多。讲一次,至少饭就有的吃了,比要饭强。

不过,这类“忆苦思甜”的教育中有一点还是给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忆苦饭,是糠做成的,还有些野菜,实在很难咽下去。当时老师说,旧社会的饭比这个还难吃多了呢。可现在回想一下,那些糠,在今天这种富强粉成为普通面粉的时代,恐怕还是健康食品呢。多吃一些有助于大肠蠕动、防癌、防便秘,好处不少。其实,一个富家子弟,生活在大房子、豪华车等等之中,精神上吃糠咽菜还是非常有必要也有好处的。

读过《阿Q正传》的人都记得阿Q的一句名言:“老子家以前比你阔多了!”正统的解释,认为这是“精神胜利法”,是昏了头地吹牛。仔细一想,说不定这话还是真的。在一个“富不过三代”的国度,富家子弟沦落到阿Q这步田地不是很正常吗?事实上,那种越是念念不忘“老子家很富”的人,沦落得越快。

美国的富人很理解这一点,生怕孩子从小就有“老子家很富”的概念。像《华尔街日报》这种富人报纸就常常有讨论:要不要向孩子隐瞒家里的财富?孩子发现了家里的财富怎么办?年薪、股票都可以藏起来,但是房子怎么藏?豪华车怎么藏?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怎么藏?孩子稍微机灵点,上中学的时候就会知道家里的钱自己一辈子也花不完。那么孩子还凭什么用功呢?

当你看到美国的富人愁眉苦脸地为这些事情发愁时,还真觉得他们挺可怜的。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反阿Q之道而行之,反复对孩子讲:我们家以前比现在可穷多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专栏作家Jonathan Clements就在《华尔街日报》上现身说法,说他的孩子生活在富人区的大房子里,对财富习以为常。他就不停地对孩子讲他们夫妻早年挣扎奋斗的故事:住在布鲁克林的一套破旧的公寓中,与老鼠、蟑螂为伴,开的破车在交通信号灯前停太久就会熄火,领孩子去玩具博物馆玩,但从来买不起任何玩具,等等。这就是孩子们的妈妈写自己的博士论文时的条件。他对孩子讲这些,是因为他知道:他自己的外公和外公的4位兄弟姐妹,在1940年代每个人都继承了数百万家资,但全都很快在炫耀性消费中挥霍干净。所以,他从小就教育孩子鄙视豪宅、高级轿车、名牌时装式的生活方式,告诉他们这种日子除了导致了日后的许多财政压力外,并不能带来幸福。同时,他给每个孩子都开了养老金账户,目前价值已经达到每个账户3 7万美元。如果按8%的增长率算的话,在60年后每1美元就涨到了100,3 7万就涨到了370万。也就是说,几百万的家资可以轻而易举地挥霍一空;但适当地节省,一点小钱也能够使你成为百万富翁。

我们的孩子是在非常贫困的状态下长大的。她5岁以后我才找到教职。在此之前,我们夫妻二人是穷得丁当响的博士生,而且生存环境比一般的穷人也许还更极端一些。要知道,生活在法定贫困线以下的美国人,70%至少拥有一辆车。我们则在孩子6岁前没有车。冬天在冰天雪地的新英格兰到超市购物,要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放在婴儿车上来回走一个小时。在有工作的第一年,我们也没有舍得买车。孩子如今还记得:她和妈妈穿越厚厚的积雪走到学校(新英格兰地区的大雪,大起来可以到1英尺以上,快能埋到成人的大腿),对她这么小小的个头儿来说如同翻山越岭;本来10分钟的路,要挣扎快半个小时。两年后她告诉我们:那时她进了校门后,几乎连走到教室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孩子的这些活生生的记忆,使我们对她的教育变得容易了许多。我们家买东西几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则:非减价不买。女儿6岁那年,家兄访美顺道来看我们,私下塞给我们几百欧元,说是让我们代他给第一次见面的侄女买点东西。那天我们一起逛购物中心,说是要给女儿买双凉鞋。女儿自己发现一双,喜欢得不得了,也就十几块。她试穿上给我们看,一脸的期待和兴奋。我马上平心静气地说:“还是不要了吧?第一,这双好像并不那么合适;第二,也没有降价呀。”女儿愣了一下,马上说了声“OK”,迅速把鞋放回原处。倒是站在一旁的家兄吃惊不小:“怎么说不买就OK了?真没有见过这么好说话的孩子!”大概在国内,一般孩子在这种情景下总要闹一通。女儿则几乎从来没有为了物质而和父母有过争执。

不过,我找到工作后,家境渐渐改善,消费行为也略有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给孩子过生日。穷的时候,买一块蛋糕、几支蜡烛,一家三口唱一曲《祝你生日快乐》就完了。但一般的美国孩子,都有较大的生日派对,要请20个小朋友左右。这是孩子重要的社交活动,帮助孩子在学校多交朋友。女儿8岁的生日时,我们花了200多美元包了一个标准的奥林匹克冰球场(两个小时),请了30多个孩子。6月份天气很热,孩子能滑冰,当然是够“酷”的。而30多个孩子,按习惯每个人带一份礼物;这样礼品就堆成了山,让女儿看得眼花缭乱。女儿从小穿旧衣服、玩二手玩具,如果一天突然得到这么多东西,很快也就习惯了奢侈。于是我们和她商量:玩具要一天才打开一个,而且必须经过自己的努力(比如练钢琴等等)挣来。有些玩具,我们应该重新包装送人。因为她去别的孩子的生日派对也要带礼物,礼物要花不少钱;而她留着这么多礼物自己都玩不过来,为什么不节省一些呢?

只要我们耐心地讲,女儿总是认真地听,而且都能够接受我们的建议。我们能够轻易说服她,主要有两个法宝:一是继续“忆苦思甜”,告诉她爸爸妈妈小时候很少有玩具,只能拿着树枝等等来玩;一是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送她上芭蕾或者钢琴课。我们的核心理论其实还是告诉她万事有一个限度,让她知道这点钱能买礼物就不能干别的了,让她自己来选择;同时,也开始教育她在自己拥有了许多以后,要想想匮乏的人。那次生日后,她自己也说礼物实在太多了,超出了她的需要。她妈妈从报纸上看到,有的孩子得到生日礼物,自己完全用不了,就决定把生日礼物全部捐给贫穷的孩子。女儿听了很有兴趣,表示下个生日她也要考虑。

中国有句古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中国已经有四分之一世纪维持着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许多家庭已经“由俭入奢”了。但是,教育孩子则一定要是个“由奢入俭”的过程,让她知道眼前的财富并非当然,需要努力才能得来。这样她才知道好好经营未来。

篇五:忆苦思甜

一九七零年临近春节,连队了进行一场忆苦思甜教育。事情的起因是在男知青宿舍门口的地上,发现了一撮被人倒掉的米饭。白花花的大米饭散布在雨后泥泞的红土地上,分外的刺眼,被路过此地的彭副连长发觉了,经他查访,得知是人称“高佬”的连州知青所为。彭副连长认为我们这帮知青都是在城市狗皮倒灶,造反不成,是发配到农场劳动改造的。他对我们知青成见很深,把我们当劳改犯一样看待,而我们也不太买他的帐。所以他时时刻刻都思谋着怎么收拾我们。这下子可算逮住理了,但是他知道他自己在知青心里没什么威信,我们知青都不尿他。彭副连长叫人将这一撮被倒掉的米饭看管起来,保护好现场。自己跑到连队最高领导党支部书记王指导员那里狠狠的奏了一本,说这完全是资产阶级思想在作怪,简直是跟无产阶级唱对台戏嘛。跟无产阶级唱对台戏那就是跟无产阶级专政对着干嘛,一定有阶级敌人在里面兴风作浪,这还了得,一定得把他们的气焰打下去,一定要把隐藏的阶级敌人揪出来。幸亏王指导员为人正直,比较开明,也知道彭副连长的皮里阳秋。听了以后,觉得这是知识青年不懂得爱惜粮食,跟阶级斗争拉不上什么关系,没必要上纲上线。但是也觉得应该通过这件事情教育知青懂得爱惜粮食,不要浪费。随后,他下令全队知青暂缓出工劳动,组织知青们到男知青宿舍门口,开个现场会,达到教育知青的目的。

当知青们排着队一个挨一个鱼贯而行走过倒饭的地方,有人面无表情侧目而过,有人低头快步而行,因为这些知青大多数都倒过饭。也有人窃窃私语说:“昨晚饭堂没有菜,只有豉油捞饭,实在是咽不下肚子去才把饭倒掉的,餐餐都是豉油捞饭,怎么吃啊?”王指导员站在这撮被人倒掉的米饭旁边用严肃的口吻对知青说:“粮食来之不易啊,你们要知道盘中的米饭,是农民兄弟一年四季辛勤耕作得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王指导员文化水平不高,讲话却颇有文彩。最后,指导员求倒饭的知青“高佬”写一份深刻的检讨,并要保证以后不再倒饭云云。

知青倒饭的事情,让驻我们连队的师工作组知道了,以师部组织科麻科长为首的工作组觉得:在学哲学,用哲学的先进连队出现这样的问题非同小可,要站在路线斗争的高度,用阶级分析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工作组认为:知青倒饭是现象,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争夺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反映,是两条路线斗争在造林队的具体表现,是资产阶级,修正主义希望“和平演变”新中国的第三代,达到改变社会主义红色江山的目的。为保证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不改变,因此需要进行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阶级教育。具体通过忆苦思甜,吃忆苦餐等形式开展。连队党支部根据师部工作组的指示,部署了全连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

忆苦思甜,顾名思义就是回忆旧社会的苦难,控诉万恶的地主资本家压迫劳苦大众的滔天罪行;思甜就是思新社会的甜,劳动人民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穷人翻身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甜蜜的新生活。连队决定召开一次忆苦思甜大会,为了使大家受到更深刻的教育,开完会还要吃忆苦餐。

忆苦思甜的会场设在晒场上,入夜时分,月明星朗,老统计庞荣生吹响了急促的哨子声,通知开会。老职工,知青三三两两拿着小板凳来到会场,大家围圈团团而坐。连队领导和师部工作组成员则坐在比较高的靠背木椅上。一张从队部搬来的旧桌子安放在会场中央,一把椅子是给发言者准备的。明亮的汽灯发出“咝咝,咝咝”的响声,照得人眼花。知青坐得离汽灯较远的地方,职工的小孩们围着汽灯追逐打闹。为了营造严肃,悲愤的氛围,连队领导安排知青“阿浩”对着手提扩音喇叭,用二胡演奏“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的乐曲。“阿浩”来农场前是学校宣传队的,跳舞是他拿手,二胡水平却是不敢恭维,顶多也就是个一般,麻麻地。手法生硬,声音难听,拉出的琴声枯燥无味,如同沙子磨擦在铁铲上,没有一点感情表达,给人听了反而有杀鸡锯木头的感觉。连队领导原来是安排琴艺了得的知青“阿四”用小提琴来演奏这首乐曲的,不知道为什么临时将他撤下,换上“阿浩”用二胡演奏。后来据“阿四”说:连队领导认为小提琴是资产阶级的玩儿,不适宜在忆苦思甜会上演奏,所以,才改用富有民族特色的二胡演奏。

忆苦思甜是气氛严肃的会议,指导员先是宣布了一番会议纪律,要求大家保持严肃认真悲愤的态度。然后开始进行总结报告,在一大段内外形势、政治理论的开场白后,指导员开始宣读本连队经统计旧社会有多少人是贫下中农,有多少人被迫当长工,多少人逃荒要饭等具体数字。首先是一个名字叫美莲的四十多岁老工人诉苦。她未上台发言前已经是泪流满面,上了台不断抽泣,一把鼻涕一把泪,只会用雷州话说:“好苦啊,好阴汁啊(好凄凉)。”再说不出其他的话了,反反复复就是这两句话。这也难怪她,一个没有文化知识,不善辞令,比较木讷的老工人,要她当着麻科长等师部工作组大员和全连队一百多人讲话,她当然紧张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了。所以,美莲很快就退下来,由王指导员代她讲,她诉的苦王指导员都了解,所以王指导员可以代她讲。美莲出身在黑暗的旧社会,没有吃没有穿,自小给地主老财当丫环,作奴婢……。由于不是当事人讲述,王指导员也没有亲身感受,只是客观介绍,所以感情就没有融入当年那水深火热的岁月里,说得比较枯燥,但是因为美莲在连队里人缘较好,大家都听得比较认真。王指导员还不失时机的带领大家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整个会场都处在一片悲愤的气氛中。

第二个上台诉苦的是中山籍退伍兵,人称“黑鼻”的施某。(我曾在拙作《退伍兵》中介绍过其人其事。)他是党员,当兵时在部队见过一点世面。他身穿整齐干净的军干装(经过改良后的“伪军干”,)用尚算过得去的普通话发言。(给师部工作组的北方同志听)他说:“苦,就是受压迫,受欺负,受剥削,生活没有希望。苦,就是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房子住,做很辛苦的工,拿很少的钱。”这口号式的发言,同样激发不起大家仇恨旧社会,痛恨地主的情绪。但施某有喜欢出风头,讲大话的习惯。特别是有师部工作组等领导在场。他见冷清的会场没有气氛,马上将话锋一转,讲起自己当年去越南抗美援越的经历来。控诉美军在越南战场上惨无人道,施放毒气弹,残害越南人民的滔天罪行。还用了一个很新颖的说法:“这是违反国际公约的!”最后,他详细讲述自己有一回在战场上和美国兵枪战,他头戴钢盔躲在水泥杆后面,被敌人一枪(特别说明是汤姆枪)打中钢盔,说那枪弹擦盔而过,高速旋转前进的枪弹带着钢盔在他的头上转了几圈,把系钢盔的皮带都转断了,而自己却毫发无损,他冷静的举枪瞄准,把敌人击毙了的英勇事迹。其实,他这段“奇特惊人”的经历对人们讲了无数次了,听得人们的耳朵都起茧子了。耳熟能详,以至于他在台上刚说了上句,有调皮的青年马上就在台下抢先说出下一句来了。惹得大家一片哄笑。不过,在全连大会上,当着师部工作组,他还是第一次讲。他在发言时,频频举臂,奋然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等激昂的口号。知青们在台下交头接耳说:“,丢,这都不是忆苦思甜,分明是抗美援越的英雄事迹报告会嘛。”

需要说明的是:诉苦会不久,“黑鼻”被宣布任命为连队“政治学习总辅导员”。而这个职务,在我们全团二十多个连队均没有设置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第三个登台发言的是“鬼鼠”班长。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上台就从衣袋里拿出一份发言提纲,就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看得出他是经过精心准备,有备而来的。“鬼鼠”班长是从廉江水库移民到我们连队的职工。他着重讲了在旧社会自己小的时候出外讨饭,路过一家地主家门口。被地主家的一条大狼狗扑出来咬伤小腿的经过,还卷起裤脚露出伤疤给大家看。字字血,声声泪,“鬼鼠”班长声情并茂,痛哭流涕。不过我们都觉得这个故事好像在哪里听过,“阿四”在后边捅了捅我说:“雷锋就是这样的。我记得《欧阳海之歌》里也有。”我旁边的知青“肚饥”悄悄的跟我说:“丢,鬼鼠他爸爸在旧社会是做私塾老师的,他怎么可能去做乞儿呢?肯定是吹牛做状。”“肚饥”和“鬼鼠”他爸爸都是连队放牛的,彼此很熟悉。老职工和知青们平时对“鬼鼠”班长就不感冒。这时听他在台上乱定葫芦,都对“鬼鼠”班长所诉的“苦”表示极大的怀疑。纷纷交头接耳,说话的,大声喧哗的,相互取笑的,会场上乱纷纷的。麻科长等师部工作组大员皱起眉头,非常的不满意。

诉苦大会以后,“鬼鼠”班长被作为发展新党员的培养对象,很快,他就混进了光荣的中国共产党。知青觉得奇怪的是,同在一个连队的“鬼鼠”班长的老爸-忠监伯对旧社会的事一声不吭,一言不发,好像对旧社会的地主全无愤恨。

诉苦会最后发言的是王指导员。他讲述了他同村的一位亲人不堪受忍受地主的压迫,为谋翻身解放,投身革命的辉煌经过。激起职工、知青对王指导员的钦佩之意。感觉到我们今天有工做、有工资领、有饭吃的生活,全靠他们推翻了可恨的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才取得的。最后,师部工作组麻科长的亲自打拍子,指挥大家高唱“国际歌”。大会在很不整齐的“英特耐雄奈尔就一定要实现”的声音中结束。

次日中午,师部工作组为了加深大家对旧社会的认识,叫连队饭堂煮“忆苦餐”给大家吃,而后严格规定:凡是职工,知青都要到饭堂领一份,大家要面对面的吃,并且要吃得干净,决不能倒掉。

五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很流行忆苦思甜,除了让出身最贫穷、曾在旧社会低层生活过的人现身说法诉苦外,还要用芭蕉头、飞机菜和着几粒大米熬粥,不放油盐给大家吃,好像这么一来,人们就生活在新社会,不忘了旧社会,因此更感激“救命恩人”。更有甚者,“吃”完了“忆苦餐”,要说一下“心得体会”。如果说“不好吃”,就有人说你“忘本了,你不知道当年劳动人民的生活就是这样嘛。能吃到这就算不错了。你还说不好吃。”;如果你说“好吃”,就有人责怪你:“劳动人民过的这样的苦日子,还说好?你还有没有阶级感情啊?” “忆苦餐” 吃到最后,总是由老书记或者老贫农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哪,你们生在甜水里,长在红旗下,千万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哇!”

由于有师部工作组督阵,我们的“忆苦餐”做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猪都不吃的水平。别的连队的“忆苦餐”是大米稀饭里掺加些野菜煮的,而我们连是用南瓜花、番薯叶、香蕉树芯等混合在一起,大锅煮熟,黑呼呼的,好像煮沸的沥青,一股苦涩的气味扑鼻而来十分难闻。据说,这“忆苦餐”是昨天就煮好的,师部工作组有意放馊了,让我们今天吃。知青中有人说怪话:现在是新社会,还想让我们吃二遍苦,受二茬罪啊?那还有的说:我们应该吃顿肉,刚刚忆完苦,现在应该充分的享受一下新社会的甜。我偷偷尝了一小口,酸馊的味道顿时占据整个口腔,直侵肠胃,舌头当堂麻木,迫切想吐出来,见到旁边有人又怕被人看见,只有强认着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茅厕里,张嘴就喷了出去,还连连吐了几十次口水还觉得气味难消。我看见有些知青籍口“忆苦餐”滚热灼嘴,拿回宿舍凉冻后再吃。天晓得他们究竟有没有吃掉那碗“忆苦餐”?我是没有吃,我把那碗“忆苦餐”拿到猪栏,偷偷倒在猪食槽里,一头小猪走过来,伸着长嘴巴尝了尝,一口喷出老远,它认定这是伪劣食品,冲我翻了个白眼,摇着尾巴走得远远的,那碗忆苦饭它看都不要看。那天中午我就什么也没吃,饿了一顿,饿得我一个下午走路都直打晃。晚饭我狠狠的吃了个饱,撑得如同溺水,两眼翻白。

但是,一个王姓籍贯山西的女知青把“忆苦餐”倒掉了,不知道让谁告发,一顶“地主阶级孝女贤孙”的帽子戴到了她的头上,大会小会批了好几回才罢休。其实,她爸爸是老干部,她爸爸出身是地主家庭,但人家背叛家庭走上了革命道路,是个抗日战争扛过枪,解放战争渡过江的老革命。正如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也是出身大地主官僚的家庭,却走上革命道路一样。不知为什么把她爸爸的出身稀里糊涂的算到她头上了,真是冤哉枉哉。在那个“极左”的年代,以家庭出身来取向一个人好坏与否实在是荒谬。

该年春节,师部工作组为了将知青教育进一步深化,提出“不回城过春节”的要求。把我们组织到八师九团(化州红峰农场)参观学习,让我们体会体会在崇山峻岭中的兄弟兵团单位是如何生活的,人家的工作条件是多么的艰苦。同时也要我们感受地处丘陵的造林队条件是何等的优越。这也是当年教育知青的经典做法之一。

许多年之后,再也没有类似“忆苦思甜”的教育了.那种穷就是革命,就是光荣的提法已不再存在。相反,党和政府鼓励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发家致富。人民摆脱贫穷,过上富裕的生活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国人过上好日子,当年人见人怕的“忆苦餐”中的野菜,番薯叶、南瓜花倒成了大家争着吃的稀罕的健康食品了。

篇六:班级忆苦思甜经典诵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孩子们利用每周的传统文化课,学习经典,诵读经典。利用每天早上上课前十分钟吟诵着《中华古诗文精品》,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篇儿歌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颗红星,最后看谁的小红星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利用教材开展忆苦思甜活动,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两篇课文,一篇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另一篇是《王二小》,这两篇课文对孩子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于是我充分利用教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讲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告诉孩子们我们现在喝着清清的水你知道以前的人们是喝什么水的吗?给孩子讲以前的人们喝水的困难。让孩子知道珍惜现在的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在讲到《王二小》时,我讲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孩子们都很感动。

利用传统节日清明节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利用假期听长辈讲英雄的故事。

对学生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奠定成长根基的教育。孩子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着良好的习惯。

“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篇七:忆苦思甜歌

天上布满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的血泪恨,千头万绪、千头万绪涌上了我的心,止不住的辛酸泪,挂在胸...

不忘那一年,爹爹病在床,地主逼他做长工,累得他吐血浆,瘦得皮包骨,病得脸发黄,地主逼债、地主逼债好像那活阎王,可怜我的爹爹,把命丧。

不忘那一年,北风刺骨凉,地主闯进我的家,狗腿子一大帮,说我们欠他的债,又说欠他的粮,强盗狠心,强盗狠心抢走了我的娘, 可怜我这孤儿,漂流四方。

不忘那一年,苦难没有头,走投无路入虎口,给地主去放牛,半夜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地主鞭子,地主鞭子,抽得我鲜血流,可怜我这放牛娃,向谁呼救。

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世世代代不忘本,永远跟党闹革命、永远跟党闹革命。不忘阶级苦啊,牢记血泪仇,不忘阶级苦啊,牢记血泪仇。

这首老歌,兴盛于40年前。50岁以下的人,没听过,或者没什么印象。60岁以上的人,可以说当年没有不会唱的。戏,就那么八个样板戏;歌曲,都是所谓的革命歌曲。爱情歌曲,不会,也不敢唱。这首《忆苦思甜歌》,耳熟能详,人人会唱。那年代,在工厂,企业,机关,部队,学校,农村生产队,都要召开“忆苦思甜”大会,有的一年要开好几次。旧社会过来的贫下中农,被邀请到各单位去做“忆苦思甜”报告,诉说万恶的旧社会,地主如何剥削农民。控诉者声泪俱下,台下听众群情激奋,山呼口号震天响。

当年黄羊还小,感情与广大贫下中农还有差距。所以听忆苦思甜报告时,很少泪水涟涟。不过,在不少女同学的感染下,也假装低头,假装悲切切。学校的大喇叭里,唱着《忆苦思甜歌》,一个女声独唱,渲染着每个人的的悲情。大家跟着高呼口号--“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这两句,八亿人民喊了无数次。

开完会,接下来要吃”忆苦思甜“饭。这种政治饭,好做,难吃。是人都会做--集体食堂里把大锅烧开,锅内放入玉米面,再放入许多白菜帮子或其他菜叶子,极左的炊事班长或领导,还要在锅内添加些麦麸子,基本是一锅喂猪食。忆苦思甜饭的最高境界,是越难吃越好。开饭时人均一份,大家端着碗,大眼瞪小眼,难以下咽。大胆者,找个地方偷偷倒掉,当然,揭发者大有人在,倒饭者或再罚吃一碗,或无限上纲,批倒批臭。吃饭时,也有明知故问的:好吃不好吃?多数说:好吃!好吃?你再来一碗!这种饭,唯一的好处是--不收粮票。

40年过去啦,有谁还会唱《忆苦思甜歌》?黄羊还记得这首歌的旋律,歌词却记不全啦。唱出来,叫年轻的朋友们知道曾经的过去;叫老年朋友们回忆曾经的青春年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