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读后感

本文已影响 8.78K人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读后感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读后感1

苏霍姆林斯基在《“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一文中强调“把现在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因为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于“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越多越好,“必须识记的材料越复杂,必须保持在记忆里的概括、结论、规则越多,学习过程的‘智力背景’就应当越广阔。”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在前不久公开课上,我一改传统“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把朱自清《绿》这堂课的教学定位在以读促写上。在学生反复诵读,明确游记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和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及衬托、联想手法,多角度描摹“绿”的奇异、醉人的特点后,并没有过多解释这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避免将文章肢解的支离破碎,而是重点让学生模仿本文,用自己的笔来表现自然之美。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运用多媒体将自己刚刚拍照的雪景呈现在屏幕上。这时的学生刚历经今冬的初雪,看的一帧帧精美的图片赞叹、兴奋起来,纷纷拿起笔来模仿着想象着写了起来。当一篇篇片段美文和老师的“下水文”展示出来时,学生不自觉的惊叹——原来写景文是这样写的,原来写文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难……在掌握游记写作技法的同时自然也就真正掌握了移步换景、衬托、对比、联想、照应等抽象且重要的概念,并会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把“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关键知识”就要让“学生才对材料本身的兴趣出发、从求知、思考、和理解的愿望出发……那些必须记熟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就容易了”。当然,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更是关键的关键。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读后感2

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数个后进生,苏氏认为“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那怎么办?“第二套教学大纲能起特别重要的作用”。第六章《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与第五章《“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二者息息相关。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我们学校每天都要求教师培优补差。

不管哪是培优还是补差,我们都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尤其是补差,不是只让他们做些烦躁的书本题目,这样,可能越补越差,因为孩子的积极性被打击了,兴趣没了,他们只会死记硬背,被动的去学习。苏氏一而再地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苏氏在本书中会不断地坚持一个观点:反对死记硬背,因为“死记硬背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只有激发儿童思考,而儿童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我也常对我的学生说:你的大脑就像一把刀,不用会生锈。 老师心中拥有第二套教学大纲的理念,儿童在大量、适宜的阅读中会不断感到惊奇和赞叹。切记要给儿童“读适宜的书”,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读后感3

(一)不求甚解要不得

在上学时就对诸葛亮的读书方法特别推崇,“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此四人务于精纯,唯孔明独观其大略。”自己自是对“独观其大略”也是不求甚解,只是感觉,读书不过是娱乐而已,不需要“精纯”,只是一目十行,了解大概就行。上班十几年来连上学的时候读书的境界也没有了,整天忙忙碌碌的,很少能有闲心坐下来读上一会书。偶尔读书也是心不在焉。凡事只是浅尝辄止,并不作深入研究。

寒假中的'这次自发的读书活动,让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读书方法的局限性。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是一本教育经典,里面的100条建议对年轻的教师来讲无疑是教育教学的宝典。深入其中一定会受益匪浅的。每天读上一条建议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可真想要使读书达到效果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写一写读后的感想不可。越读下去越发现自己的读书方法有问题,刚开始时就是坐不住,不愿在电脑上读书,眼睛看的时间长了,自然受不了。也是机缘巧合,去邻校监场,发现他们学校的打印机挺好用,便顺手打印了一部分建议。打印稿看起来虽然和真正的书本还不太一样,但要比在电脑上看好多了,对眼睛也算是一种有效的保护了。

可真正读起来就发现问题,别说写读后感了,有些篇章还真不好理解。一是自己没好好读,再加上这是翻译本,语言和我们的有点差异。不用心去体会还真得会出现偏差。对这样的教育经典,我们要本着研究的态度去读。“独观其大略”,是不会有太多收获的。轻描淡写的浏览,达不到学习的效果。

读书就是要通过诵读来感受教育经典的独特别魅力。《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年轻教师来说其中的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深思,细读。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读书后的反思自己的教学实际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最理想的读书效果就是要领会其文章内涵的基础上,把书中告诉我们的好方法与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来。才能更好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智力背景

初读建议五就能感受到大师的责任感。字里行间都能读里爱与责任。“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我多年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儿童的劳动。”教育大师这种反思自我的行为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来学习。现在都在提倡减负,可真正能做到为学生减负的又有几人。

文章结合实例提出了“两套教学大纲”的理论。刚开始读我也感到很疑惑。《“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不理解其中的“两套教学大纲”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是不求甚解的浏览,所以读了三篇还找不清头绪。“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再次用心通读了后面的事例才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良好的学习和理解效果必须引导学生在课下多读书。多读一些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苏霍姆林斯基更偏重于第二套大纲的实施。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老师在课堂很卖力的讲解,可由于讲解的内容学生事先丝毫没有接触,学生如坠云雾中一样不知所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五中给出了答案,“在某一时期所学的概念越复杂,我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就应当越有趣,越有吸引力。”课堂上所讲的概念越复杂,学生越难理解,疑问就越多。这时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不能全部领会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读过的内容感兴趣。所以教师课下要引导学生多读相关的书籍才行。

比如:《毛泽东诗词·卜算子·咏梅》中有这样一句,“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如果单纯的讲解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诗,学生就会产生疑问,陆游是谁?他的咏梅诗是怎么样的?所以这时课下最好让学生多读读陆游的诗词,理解他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理解诗意了。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八的“处处留心”中出示了岳飞墓前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只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意,学生对整幅对联不好理解,还要为学生推荐阅读岳飞及当时的历史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教师就是要善于抓住这种敏锐的瞬间。这样做也是为学生的“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学生的兴趣越浓厚,学习过的知识记忆的才更深。

在前几个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都提到了做课堂记录的问题。这一点确实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们班的学生上课时几乎没人做课堂记录,让他们记录时,学生也是随便记在书上或练习本上,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书早已被涂画得面目全非了。到复习时由于记的东西太多,没有条理性,往往张冠李戴。把许多问题都搞混了。在下学期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做课笔记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