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读后感

老舍《宗越大师》读后感3篇

本文已影响 1.63W人 

导语:拥有爱心,乐善好施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个人最崇高的品质。投身慈善事业,不仅仅需要物质的付出,更需要把帮助别人当做一种精神的追求。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宗月大师》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老舍《宗越大师》读后感3篇

  《宗月大师》读后感范文【1】

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这是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师》中的最后一段话。语言质朴而又真诚。看完文章,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心潮难平:世上竟有如此悲天悯人的人,如此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人,如此之“傻”,抛却家业、救济穷人的人……

古人总说,“德怨两忘,恩仇俱泯”“扶公却私,种德修身”,然而,人生在世,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怎能是一句话能化解得了的?真正能置身于名利之外、情仇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也许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无法像宗月法师一样豁达、一样牺牲一切去救济劳苦大众,但我们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宗月大师的慈悲为怀、物我两忘的人格魅力。在此之前,谁会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宗月大师的出现,却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拥有坦荡心胸、高尚人格的人,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是宗月大师以佛心引领他向善。

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描写,没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整篇文字再朴实不过。先是说到他幼时上不起学的情景,于是一个“偶然”,他上学了。再就讲到恩人刘大叔(宗月大师)如何为救人,竟至倾家荡产,又丧子,继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门。文字语言普通简练,就如同与人在闲谈,讲述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似的。正是在这样朴实的叙述之中,我们看到,是刘大叔牵着幼年老舍的手,带他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是刘大叔不计回报的资助,帮助老舍从一个只字不识的孩童变成一个杰出的语言大师,并成为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说话的“人民艺术家”。是宗月大师不惜一切救济穷人的无私行为教会了老舍什么才是真正的“舍”,怎样才能真正的“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家慈悲心肠。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想把这句话用在宗月大师身上,是一点都不为过的。所谓“宗月大师”,其实,就是一轮黑夜里的月亮,用自己吸收来的光亮无私地去照亮别人。所以老舍先生走上写作道路时,最终把“老舍”确定为自己的笔名:舍己惠人,一以贯之。使他形成这种信念的,就是宗月大师。其实,宗月大师引领的不仅是老舍,还有我们这些普通人……

“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宗月大师虽不是老师却胜似老师,因为他以自身的行为、自身的品性德行,影响了身边的许多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对此有很深的感触。教育教育,教书育人。相对于教书来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在许多时候,无数遍的重复也比不上一分钟的实践,再华丽的语言也抵不上一个简单的动作。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学生。对于教育来说,言传身教的作用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只有“随风潜入夜”式的自然,才可以时时“润物细无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其实能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卫生大扫除时,与其告诉学生怎么打扫,不如自己拿起扫帚拖把来亲自示范;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自己就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而迟到;时时处处地强调文明礼貌,倒不如常常把“您 好”“谢谢”“对不起”挂在自己的嘴上……

我所带班级的学生很调皮,对待很多事情都不是太认真,但是面对真正原则性的事情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态度模糊的。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能自觉站好,表情肃穆;讲课讲到中国历史上所遭受到的屈辱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情绪激动,恨不得能亲自回去改变历史;听到新闻说某国抢注中国传统节日和文化时,他们脸上心中的愤怒也绝不是装得出来的。所以我常常会有些自豪地说,我的学生尽管调皮,但是决不冷漠!其实,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我实在是没有大张旗鼓郑重其事地讲过,那么,这些可能就是自己平时言谈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再仔细想想,其实我何尝不是这样?现在的我之所以会这么想这么做,也是因为自己在上学的时候接受了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读《宗月大师》,老舍先生之所以会饱蘸激情地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因为在宗月大师的帮助下,自己能够读书并因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不仅仅是因为受他的影响自己确立了与人为善和献身救世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借宗月大师歌颂一种精神:一心向善,坦荡无私,施惠于人,不求回报,“仁者爱人”!

老舍先生为我们有意或无意刻制出的这样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的岁月里能透过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精神时时得到比照。就让我们的心灵在这些高贵心灵的指引下,更加洁净、更加善良、更加热爱生命,然后,再用我们的那颗重归宁静的心,去引导另外的一颗颗年轻的充满向往的心

  《宗月大师》读后感范文【2】

宗月大师一生中都极为善良,老舍文中提到他为老舍儿时上学问题出手大方,他富时做慈善事业,穷苦时仍做,令其妻子、儿女忍受饥寒,尽管如此他仍旧好善。他的善是大 善,更是博爱之心。

事实上,我认为善良并无大小之分,只要有心做好事,那便是善了。宗月大师的善是接近佛的,他做到了坚持自己的善举,无论周围如何改变,无论贫富贵贱,甚至连妻儿都不顾去救济苦人,这大概是一种最接近佛的慈悲精神了,他竭尽了他的全力去济贫,不吝啬任何东西,直至他离开这个世界。他的善,我认为不仅挽救了很多苦人,他更在传递着善心。他将他一言一行深深地刻在老舍先生的心中,使他能够受益终生成为他的榜样。这才是最接近极致的善吧。

在现如今,更是有类似地近似传奇的人物。比如感动中国的白方礼老人,从1987年开始便开始了十余年靠自己蹬三轮的微薄但却饱含沉甸甸善的收入资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至他09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白方礼老人他真的是竭尽自己的全力做了挽救孩子们一生的事,他的举动不仅仅是那几千元几万元的学费,他也将他的这种善永永远远留了下来,他将他的这种无私不求回报的爱不仅传递给了那数百位的贫困孩童,更向广大社会传递着这种震撼人心的正能量,这便与宗月大师的大善是相同的。

正是如此,宗月大师、白方礼老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传递着他们那似乎永无穷尽的爱与无私,教会我们不求回报地奉献,这样,当一切归于平静之时,你所留下的才会远比你能够带去的要多得多。

  《宗月大师》读后感范文?【3】

前两天偶然在社区的阅览室里拿起封面为蛇年蛇肖像的《读者》期刊,读到的第一篇文章便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宗月大师》,意想不到文学大师有这样描述佛家弟子人生历程的文章。

老舍先生的描述大概如此:小的时候,我家贫体弱,既付不起学费,母亲更担心我在校受人欺凌。母亲左右为难,又最喜脸面,上学一再搁置;恐怕时光不等人,我长到十来岁便要扛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责任。九岁那年,刘大叔偶然降临身边,敦促我的母亲让孩子上学,学校的事一切由他解决。(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刘大叔是北京城里的千万富豪,整天宾朋满座,乃至没有闲时看望作者这样的穷朋友,但他从未有贫富分别。)由此开始我象只不体面的小狗跟着这位阔人上了小学,做了学生后我得以有更多机会造访刘大叔的豪宅,他的家底殷实,但从未怠慢我这样的穷孩子,不以富傲人。我的学生时代得到刘大叔的不少济助,而许多人不断地吃他的,骗他的,家财流水般不断散尽;我中学毕业时他已一贫如洗,但他好善,尽管儿女和自己饱受困顿的折磨,但一如既往地投身于救济穷人的慈善事业中。受到他的热心感染,我以教书的方式加入到助人的行列中。等我出国时,他仅剩的花园和城外的地产均已出手,儿子死了,自己入庙为僧,妻女也入庵为尼。但他无时无刻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为寺庙也为穷苦老百姓筹钱办事。作为寺庙的方丈,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穷苦人,因而被僧人们集体抛弃。但任何环境下,他不改救人的`初衷,即便到了无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依旧想方设法凑钱办善事。他的生活越来越苦,但持戒越来越严,经义也深有收获。终于有一天,他在给一位圆寂的和尚念经时,忽然闭上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骨灰里发现了很多舍利。

这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宗月大师。

散文毕竟不同于小说,人物形象向来取自于社会中的现实人物,情理上由不得杜撰。但有个别读者觉得宗月大师这样的人物不可思议,简直只能活在传说中,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是世外奇人。

但在我眼里,一个根性甚好的善良之人完全会做出这样的举动,而且在他眼里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宗月大师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死亡就是最好的解脱,而非生命的终结。一位读者在其读后感中叹息宗月大师的命运是一出悲剧,而我更觉得宗月大师的人生是一场喜剧。当我们用世俗的金钱,权利,地位,生活的优越来衡量生命的价值时,宗月大师的人生无疑就象曾经绚烂的天空布满了无边的阴霾,令人不可救药地感慨万千。而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根本不是我们想象和理解的那样......

当我的思想渐行渐远地脱离了这个社会所谓的主流后,偏向于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理解这个虚幻无穷的世界时,对于宗月大师的内心世界,我自然而然有了略许的深切感悟,而不至于仍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消极悲观心态去理解身边的一切。在我看来,无数人用一种似乎非常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去追逐无尽的物质享受,实在是茫然的悲壮之举。

写这篇文章,无疑要表达内心一些真切的感受。这篇文章的基调与我以往的文章肯定会有所不同,完全是另一种心境。只是我不想直白地说得太多,当内心不够洞明时,说得越多,谬误越多,不如在行动中不停地纠正自己前进的步伐。

但我仍然要说,生命的精彩无非就是:一个灵魂感染另一个灵魂,另一个灵魂造就一个灵魂,一个灵魂解脱另一个灵魂。

宗月大师无疑是个造就者,老舍先生一直盼望着他以佛心指引自己向善。

而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管多远,方向不变......

至此,我们在为宗月大师感动、敬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为自己感到痛心了呢?社会物欲横流,我们也在钢筋混凝土中迷失了自己,自私自利、自怨自艾充斥着我们的灵魂,什么时候才能祛除桎梏心灵的杂质回归自然啊。我真的希望,宗月大师不仅引领着老舍向善,同样也引领着我们!

  就让我们用行动向宗月大师致敬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